一、中文部分

[1]埃茲·內爾肯編著:《混合金融工具手冊》,齊寅峰、黃福廣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5頁。

[2]陳工孟、芮萌:《中國股票市場實證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09頁。

[3]查爾斯·W·史密森著:《管理金融風險——衍生產品、金融工程和價值最大化管理》,應惟偉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52頁。

[4]茲維·博迪等著:《投資學》(第五版),朱寶憲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03頁。

[5]陳曉等:《上市公司的變臉現象探析》,企業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0頁。

[6]程小可:《公司盈餘質量評價與實證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6頁。

[7]陳曉、單鑫:《債務融資是否會增加上市公司的資本成本?》,載於《經濟研究》,1999年第9期。

[8]陳耿:《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理論與實證研究》(博士論文),2003年,第132~142頁。

[9]陳斌、於延超:《深滬權證市場發展曆史研究》(研究報告),2004年,第1~47頁。

[10]蔡祥、李誌文、張為國:《中國實證會計研究述評》,載於《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3年第6期。

[11]杜沛金、刑祖禮:《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科學標準的辨析》,載於《新華文摘》,2006年第5期。

[12]附認股權證公司債券本書組:《附認股權證公司債券可行性研究》,載於《證券市場導報》,2005年第1期。

[13]胡延平:《關於權證創設的利益分析和製度比較》,載於《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年第3期。

[14]胡汝銀:《中國上市公司成敗實證研究》,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頁。

[15]菲呂博滕等編:《新製度經濟學》,孫經緯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53頁。

[16]郭複初:《財務新論》,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8頁。

[17]黃本堯:《期權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0頁。

[18]黃誌忠:《股權比例、大股東“掏空”策略與全流通》,載於《南開管理評論》,2006年第1期。

[19]黃少安、張崗:《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分析》,載於《經濟研究》,2001年第11期。

[20]金曉斌、黃正紅、聯蒙柯:《研究報告——認股權證在增發中的應用》,2002年第1~37頁。

[21]潘飛、石美娟、童衛華:《高級管理人員激勵契約研究》,載於《中國工業經濟》,2006年第3期。

[22]劉立喜:《可轉換公司債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2頁。

[23]李朝霞:《中國公司資本結構與融資工具》,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4頁。

[24]李登武、李世英:《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理論綜述》,載於《當代經濟科學》,2004年第1期。

[25]李勵:《關於可轉換債券融資問題研究述評》,載於《南方經濟》,2005年第2期。

[26]李維安:《公司治理理論與實務前沿》,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5頁。

[27]陸滿平:《上市公司增發新股及其監管》(研究報告),2003年,第1~119頁。

[28]廖理、賈超鋒:《可轉換債券的新發展及啟示:以亞馬遜公司為例》,載於《投資研究》,2001年第1期。

[29]林鍾高、王鍇、章鐵生:《財務治理——結構、機製與行為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頁。

[30]陸正飛、高強:《中國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研究》,載於《會計研究》,2003年第10期。

[31]陸正飛、葉康濤:《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解析》,載於《經濟研究》,2004年第4期。

[32]劉靜:《基於高管人員的認股權激勵》,載於《投資與證券》(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2005年第8期。

[33]劉靜:《公司權證融資發展與權證市場建設》,載於《財會月刊》,2006年第11期。

[34]劉靜:《權證方案:緩解兩類股東間的“對價”對峙》,載於《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35]李頌慈:《窩輪大時代》,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2頁。

[36]唐斌、李虹蓉:《分形市場中的股本認股權證定價研究》(研究報告),2006年,第1~42頁。

[37]馬永強:《高技術企業融資:合約的選擇與再安排》(博士論文),2003年,第1~132頁。

[38]潘敏:《資本結構、金融契約與公司治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8頁。

[39]平新喬、李自然:《上市公司再融資資格的確定與虛假信息披露》,載於《經濟研究》,2003年第2期。

[40]斯蒂芬·A·羅斯等著:《公司理財》,吳世農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頁。

[41]宋劭力、曾文祥:《權證理論與套利策略》,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