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臼紹興氈帽似的糕花捧到桌子上,有人開始在桌麵上搓條子成年糕,另有人用槽印或平板印印年糕。
做年糕親戚鄰裏多會幫忙。手工場就在自家堂屋裏,旁邊連通灶頭間,裏裏外外熱氣騰騰,彌漫著糕花的清香,洋溢著過年的味道,氤氳著農家的歡樂。
印年糕時是一片豐收的場景。大多數人家愛在年糕上點紅印,寓意來年紅紅火火。年糕本屬淡味,孩子們把熱乎乎、香噴噴的年糕邊皮捏成團,捧在手裏樂在心裏,再沾點糖吃在嘴裏。隻有鄉間才能現做現嚐到這種美食。這時候大人不但不嫌孩子吃得多,還要忙裏偷閑為孩子們做豬頭(利市頭)、鯉魚、元寶。
民間記載,做得好的糕塑製作人能將剛搡好的糯軟的梁湖水磨年糕揉成珠寶如意、飛禽走獸、花草人物,形態極為逼真,可以上集市沿街叫賣。有些點心師傅隻要一個鍾點,就能捏出《西遊記》全場人物,逗人喜愛,能夠上櫃台。
說到吃,以梁湖為代表的江浙寧紹台、杭嘉湖、蘇錫常一帶的水磨年糕,有蒸、炸、炒、煮及煨烤諸法,味道甜鹹皆有,都是根據當地物產和風俗所致。梁湖的風味烹飪有用白馬湖的薺菜或四圍田頭的苜蓿(草紫)炒年糕、用四明山的冬筍春筍加鹹菜煮年糕、用杭州灣灘塗的小海鮮燴年糕,或者入土雞土豬高湯暖鍋,亦當菜亦當小吃。此外,還有年糕滾泡飯,可當主食;還有年糕切丁配四時鮮果燒甜羹,可當點心;還有年糕切片爆年糕胖,可當零食。著名文學家朱自清最是對紹興酒和上虞薺菜炒年糕情有獨鍾。
和眾多的中華美食一樣,梁湖水磨年糕獨具魅力,透著濃烈的人文情懷與曆史信息,印記著農業發展的歌謠、農諺、謎語,豐富著飲食變革的糕塑製作,補充著社交聯係的土宜物品……不一而足。
如今,梁湖人家仍然割舍不了一份情,保留著過年做年糕吃年糕的習俗,隻是屬於群體傳承了五代的年糕師傅,多已成為了行業的技師、技工。像祝家莊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等,日常也能供應這一傳統特產。
前幾年,梁湖水磨年糕申報了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首屆梁湖年糕文化節活動旨在樹立中華品牌,傳承中華飲食,留住中華年味,凝結中華文化,推動美麗梁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