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即監督指導,它是一門管理學問。然而,很多管理者都為這門學問頭痛。因為這是一門活學問,而不是死學問。
督導之“活”,表現在分寸的拿捏上。
一個人行走在曠野之中,備感孤獨,這時渴望有別的人出現。一旦有別的人出現,並迅速向你靠近時,欣喜之餘你又可能產生危險感,擔心這個人傷害你。這是人的正常心理。人在職場,也是這樣的:如果長時間不被過問,員工會產生失落感,但被過問得太頻繁,員工又會感到緊張,甚至認為你不信任他,這就不利於其能力的發揮。更糟糕的情形是,長時間不過問你的團隊,團隊就散了亂了,失去了戰鬥力,於是,你發起運動式的“過問”,團隊一下子變得謹小慎微,失去了創造性與活力,這就是通常說的“一放就亂,一抓就死”。
如何拿捏督導的分寸呢?
“風箏式督導”可以幫助你。放風箏,是分寸拿捏最形象的詮釋。
風箏之所以上升,是因為揚力,而揚力來自於風力和牽引力。在這三種力量作用之下,風箏得以上升並平衡飛行。風力是外在條件,牽引力則是利用外在條件達到平穩飛行的手段。牽引力通過線來實現,並通過線的抽放來調節。如果說員工是風箏,那麼,管理者就是放風箏的人,員工和管理者共同的目的,就是在天空中展示風采,創造一道亮麗的風景。
風箏在天上,放風箏的人在地上。這是距離的“分寸”。
提線傳遞的牽引力要適中。這是力度的“分寸”。
風箏與放風箏的人之間,有且僅有一線相連。這是“渠道”的分寸。
在職場,成功的督導工作也需要把握上述三種分寸。與你的下屬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讓下屬產生孤獨感,也不要產生危險感;督導力度適中,蜻蜓點水解決不了問題,越俎代庖則不僅累死自己還培養不了下屬。至於渠道,不要花樣百出,用指標考核就足夠了。
基於放風箏與督導的這種形象的關聯,我們推出了“風箏式督導”,它是“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以生動形象的故事,講述了風箏式督導的基本原則、實施步驟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並介紹了督導中的一些重要理念。
督導難不難?對很多管理者來說,是比較難的。
放風箏難不難?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很容易的,幾歲的孩子都遊刃有餘。
“風箏式督導”將督導與放風箏結合起來講述,將虛無的分寸拿捏具體為一些可操作的工具,從而解決了令管理者頭痛的督導問題,讓督導變得像放風箏一樣容易!
“風箏式督導”已經在部分企業推行,經過實踐的檢驗,證明效果十明顯著,理論和方法體係均已經較為完善,具備以圖書的形式廣泛傳播的基礎。這本書的問世,承載著出版社老師和編輯的辛勤勞動,同時,也需要管理實踐與谘詢界的嗬護。
當督導就像放箏時,不僅容易,更是一種怡情的樂事。作為一種創新性的管理工具,“風箏式督導”將和“輕模式”中的其他模塊一樣,給予管理者實實在在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