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素齋

養生保健

作者:一柳

素齋以素菜為特色,中華大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人們生活習慣差異明顯,但在喜食素菜這點上卻又驚人的相似。

素齋是以素食為特色的菜係,因為素食與佛教及各種齋戒活動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通稱素齋。現在流行的素齋不單指寺院素齋,而且指融合寺院素齋、宮廷素食、民間素菜為一體的菜係。

素齋菜品講究的是素淨清香,早先多用豆製品和三菇六耳,富含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和天然礦物質,各種營養元素配比均衡,風味優美,食用清香爽口,有利於人體的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有滋補強壯、清肺益氣、清滌腸胃及鎮靜止痛等功效。而且素齋菜以葷托素,即以葷菜的烹調技藝,仿製葷菜的造型,借以葷菜的菜名,惟妙惟肖,引人入勝。

中國素食曆史源遠流長,亙古之初,素食沿於采集植物,葷食來自狩獵野牲,隨著生產的發展,先秦時已經有了菜羹齋食。《禮記·玉藻》說“子卯,稷食菜羹”,即在忌月要以稷穀為飯,以菜為羹。《莊子·人間世》記載了顏回的一番話:“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因此則可以為齋乎?”《南華經》也有“蔬食遨遊,泛若不係之舟”的記載,說明素食在我國遠古已具雛形,秦漢時期,我國農業生產出現了曆史上第一次發展高峰,張騫通西域,從絲綢之路傳入了許多蔬菜和瓜果,以及相傳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豆腐,大大豐富了素食的內容,西晉時期,一般士族文人崇尚清淡,笑傲公侯,自甘淡泊,他們向來認為“肉食者鄙”,大多以吃素為榮。南朝梁武帝蕭衍,以帝王之尊,篤信佛教,素食終身,並大力提倡素食,促使素食迅猛普及與提高。唐宋時期,我國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烹調技藝日臻完善,廣泛使用植物油,豆類製品和果蔬菜大量增加,吃素之風比前代更加興旺。據王讜《唐語林》載,崔侍郎安悲,宴請諸司,用麵粉和芋頭等材料作為素菜,在外形上可與豬羊肉做的膾炙葷菜相媲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開了後世仿葷菜的先河。

曆經元明,到了公元17世紀的清代,素食開始了它的黃金時代,並出現了宮廷、寺院和市肆素食的分野。宮廷素食,也叫齋菜,主要是帝後齋戒時享用,清宮禦膳房為此設有“素局”。這些素菜禦廚,能用麵筋、豆腐、蔬果等原料,做出數百種風味各異的素食。寺院素食,也叫齋菜或釋菜,主要用於法師講經、沙彌受戒,或招待居士、施主及遊客,專門由香積廚(即僧廚)製作。這一時期,全國各地“香積廚”有較大發展,一些著名的寺院,如北京的法源寺、西安的香積寺、廣州的慶雲寺、成都的寶光寺、鎮江的金山寺、上海的玉佛寺、杭州的靈隱寺、廈門的南普陀寺、安慶的迎江寺等,齋菜均遠近聞名,求食者雲集。與此同時,全國各重要市鎮的素菜館也急劇增加,形成市肆素菜,一般簡稱素菜,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鎮江、杭州、成都等大城市的素菜館最為有名,如“功德林”“菜根香”“全素齋”“素味香”“佛有緣”等。它們在繼承傳統素菜品種的基礎上,吸收了宮廷、寺院的齋菜,創新了大批的仿葷素菜,如“糖醋鯉魚”“烘烤肥鴨”等,形象生動,幾可亂真。

現今的素菜,仍由寺院菜、宮廷菜和民間素菜三大流派組成。寺院菜崇尚“全素”,宮廷菜和民間素菜則“以葷托素”。素菜的高蛋白、低脂肪和含有多種維生素成分,得到國內外美食家的高度評價,也為素菜的發展拓寬了前景。

營養學家認為,素食是一種值得重視的膳食方式,有著較高的科學含義,對養生有益。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不斷提升,素食已經形成了一種飲食風尚,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