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聽起來好象太不實際、太理想化了。其實不然,這是追求幸福的最好的一種方法。戴爾·卡耐基或許是最有資格談論這個問題的人他說:“我知道,因為我親眼見到我家庭中發生的狀況。我的父母樂於助人,我們很窮,所以老是窘於欠債,可是雖然窮成那樣,我父母每年總是能擠出一點錢寄到孤兒院去。那家孤兒院坐落在愛荷華州,他們從來沒有去拜訪過那家孤兒院,可能除了收到回信外,也從來沒有人感謝過他們。不過他們已有所償報,因為他們享受了幫助這些無助小孩的喜悅,並不希冀任何回報。”

“我離家外出工作後,每年聖誕節我總會寄張支票給父母,請他們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可是他們很少這樣做。當我回家過聖誕時,父親會告訴我,他們買了煤、日用品送給鎮上那些有很多小孩的貧苦婦人。他們送出這些禮物時,也得到了真正的快樂——施予而不求回報的快樂。”

“我深信我父親已符合亞裏士多德所謂的享受快樂的理想人。亞裏士多德說:理想人會享受助人的快樂。’”要追求真正的快樂,就必須拋棄別人會不會感恩的念頭,隻享受付出的快樂。

幾千年來,大部分為人父母者都怨恨子女不知感恩。

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喊得最是震憾人心:“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痛噬人心。”

這難道是子女的過錯?當然不是。如果為人父母者不教育他們,為人子女者又怎麼會知道感恩呢?忘恩原是象隨地生長的雜草;感恩則有如玫瑰,需要細心裁培及愛心的滋潤。

如果子女們不知感恩,應該怪誰?也許該怪的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從來不教導他們向別人表示感謝,怎麼能期望他們來謝我們?

住在芝加哥的理查在一家紙盒廠工作,很辛苦,周薪不過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婦,她說服他向別人借了錢送她前夫的兩個兒子上大學。他的周薪用來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及繳付欠款。他象苦力一樣苦幹了4年,而且從不埋怨。

有沒有人對他表示感謝呢?沒有,他太太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那兩個兒子當然也是一樣。他們一點也不覺得對這位繼父有任何虧欠,即使隻是一聲道謝。

這怪誰呢?這兩個兒子嗎?也許!可是這位母親不是更不該嗎?她認為這兩個年輕的生命不應該有這種義務的負擔,她不要她的兒子“由負債”開始他們的人生。因此她從沒想到要說:“你們的繼父真是個大好人,他幫你們讀完了大學。”相反的,她的態度卻是,“噢!那是他起碼該做到的。”

她以為沒有加給他們任何負擔,可是實際上,她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危險的想法,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義務讓他們活下去。這種想法果然危險,她的兩個兒子中的一個想向老板“借”點錢,結果被關進監獄。

一定得記住,子女的一言一行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

舉例來說,薇奧拉·亞曆山大從來不抱怨兒女不知感恩。當薇奧拉把她母親接來照料時,同時也照料她的婆婆。兩位老人家有沒有麻煩我亞曆山大夫人呢?毫無疑問,一定不少,不過從她態度上一點也看不出來。她真的愛她們,對她們噓寒問暖,讓她們感覺到家的溫暖。

除了照料兩位老人之外,薇奧拉自己還有6個子女,但她從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對她來說,這一切隻不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是正確的事,也是她願意做的事。

薇奧拉現在已經孀居了二十幾年,她的5位成年子女都歡迎她,希望她到他們家去一起住。她的孩子們非常敬佩她,都不想離開她。

這是出於“感恩”嗎?當然不是啦!這是真正的愛!

這幾位子女從孩童時代就生活在慈善的氣氛中。現在需要照顧的是他們的媽媽,他們回報同樣的愛,這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因此,要想有感恩的子女,必須要先成為施恩不圖回報的父母。我們的所言所行非常重要。在孩子麵前,千萬不要詆毀別人的善意。也千萬別說:“看看表妹送的聖誕禮物,都是她自己做的,連一毛錢也舍不得花!”這種話我們也許是順口說的,但是孩子們卻聽去了。因此,我們最好這麼說:“表妹準備這份聖誕禮物一定花費了不少時間!她真好!我們得寫信謝謝她。”這樣,我們的子女在無意中也學會養成讚賞和感激的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