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單位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每個人既是耕耘者又是受益者,單位與個人是魚水相依的關係。我們每個人都要以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妥善處理利與義、長遠與當前、大家與小家的關係,立足當前看長遠,聯係單位看個人,正確認識、妥善處理單位的“大河”與個人的“小河”的各種利益關係。一定要認識到沒有單位的發展談不上個人的進步,“大河”無水,“小河”不可能長流。單位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大家,“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滿。要克服各自為陣的本位主義思想,不斷增強主人翁意識,發揚奉獻精神,珍惜單位“大家”發展的成果,努力為單位更好更快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個人忠於單位,從單位中獲得利益;單位反過來照顧員工,充分肯定和發揮每個員工的價值,創造充分的條件以激發每個員工的內在潛力、主動性,樹立共同的價值理念,激發他們的鬥誌,從而能夠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換取企業的發展。這就是一個團結的集體,戰鬥的集體,它一定能不斷發展壯大。
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著名的木桶理論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間接地反映出一個單位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團隊精神。有了忠孝的思想,每個員工就會將對父母的孝敬、對家庭的責任、對子女的責任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對事業的責任、對同事的友好,每個員工就會以單位為家,員工之間的關係也會更為親和、融洽。在單位內人與人的關係上,人們為了達成單位的目標而努力地與同伴配合,大家上下一心,全心全意維護單位企業利益。因此,孝文化不但可以激發個體的創造力,並且能實現精誠團結與合作。
試想一下,一個人連含辛茹苦拉扯自己長大的父母都不感恩,都不贍養,很難想象他會給別人多少愛,能為社會、為單位企業有什麼樣的付出和貢獻。
“鹿乳奉親”、“臥冰求鯉”都是孝文化的典範。人類的血脈中有一種情感叫至孝,它的核心就是責任和感恩。員工有了感恩之心,就會努力報答企業,盡力服務社會;企業有了感恩之心,就會服務顧客,回饋社會。同時,企業也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追求利潤隻是一個單位企業的基本目標,更高層次的目標在於為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服務社會,報效國家。這就體現了向廣大消費者和國家盡孝報恩的思想。隻有這樣,單位才會得到政府、百姓、社會以及公共媒體的認可和讚許,取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
一個單位在推行構建孝文化的同時,不僅要讓員工從理論上認知孝,從理性上把握孝,還要讓員工在實踐中體認孝。雙星集團的員工不孝順父母將會被開除,山西一家醫院實行中層幹部任用、職稱晉升“不孝敬父母者不予提拔或聘任”的父母一票否決原則。這些舉措促進和保證了員工對孝的理解,更能促使員工將行孝盡忠變為一種自覺行動,更能珍惜生活和工作所帶給他的一切,更能促進單位更好更快地發展。
總之,處在變革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結合單位管理實際,以人為本,不斷創新,采取積極有效的管理策略,需要製定和構建切實可行的文化戰略來提高單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競爭能力和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