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望聞問切”破解績效管理之“痛”(2 / 2)

3.“問”。《難經》中說,“問而知之者,問其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問”之於績效管理,主要是通過與員工交流,管理者和人力資源工作者“問不知之事”、“問所惑之疑”,真實了解績效考核體係各個環節在實際操作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全麵判斷績效管理的“可操作性”,以保證績效考核順利推行。

4.“切”。《難經》中說,“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肺腑也。”“切”之於績效管理,主要“把脈”績效管理在踐行企業發展戰略、生產經營目標和培育核心競爭力等方麵的實際效果,係統改進績效管理體係的“可靠性”,使績效管理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充分發揮,使之成為企業戰略落地的有效工具。

績效管理之“偏方”

傳統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對症下藥,避免一藥治百病,特別是對疑難雜症,往往偏方更有神奇效果。治療績效管理之“痛”亦是如此,要“因人”、“因時”、“因事”、“因位”而異。

1.因人而異。績效管理有時要依據“工作能力—工作態度”構成的四象矩陣(見圖)對員工進行分類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考核辦法。對於A類員工,績效管理主要是設定目標,如果幹涉太多,會影響其積極性;對B類員工的KPI設計要在考慮結果的前提下關注過程指標,促使其端正態度;對C類員工要突出量化績效指標,用具體的目標任務牽引其提高工作能力;對D類員工要設計台階遞進式指標,引領其不斷提高能力和改善態度,同時負激勵措施也要加以利用。

2.因時而異。首先是及時將員工平時的工作表現反饋給員工,使得員工的行為不會偏離績效目標;二是當員工表現優秀時給予及時表揚和鼓勵,以擴大正麵行為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強化員工的積極表現;三是當員工表現不好,沒有按照計劃完成工作的時候,也要真誠地提出,幫助其改正和調整。

3.因事而異。績效重視量化指標,但實踐中一些業務往往無法量化,如技術創新、研發等活動,因為此類工作的效果具有不可預知性,設計量化指標進行考核經常使一些研發人員收入減少,影響其工作積極性。筆者在對研發人員設計關鍵指標時,增加一些個人行為、階段進度等柔性指標,解決了此問題。

4.因位而異。績效考核中考核者必須熟悉被考核者的工作情況和業績,所以對員工的績效管理和考核一定要由直線管理者負責。大多數企業讓人力資源部考核基層員工的做法是“隔靴撓癢”,既脫離實際又解決不了績效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