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業轉移的相關理論及其發展

關於產業轉移的理論和先行研究,根據有關學者和歸納與整理,主要包括經濟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理論和經濟不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理論。前者主要包括,日本學者赤鬆要於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雁行模式,弗農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劉易斯提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和小島清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經濟不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理論主要是以經濟不發達國家為視角來分析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進行的產業轉移,主要包括中心-外圍理論和局部創新理論。在國內,產業轉移理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主要包括重合產業論,梯度轉移理論,移植型產業成長模式和複製群居鏈。

梯度轉移理論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入我國後,成為一種應用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理論。梯度轉移理論在我國表述為:無論是在世界範圍,還是在一國範圍內,經濟技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客觀上已形成一種經濟技術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間推移,這種產業轉移和升級呈梯形,沿著勞動密集產業-資本密集產業-技術密集產業的方向進行轉移和升級。它主要是在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通過考察我國各地區資源稟賦的現狀及資源稟賦的變動趨勢基礎上提出的。

2.產業轉移的實證分析

2.1.研究範圍

針對雙轉移政策的理論基礎,本文主要收集了珠三角地區、粵東地區、粵西地區及粵北山區四個經濟區域2003年和2007年25個產業工業總產值數據。這25個產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還包括一部分對環境、資源等消耗較大的產業,但不包括有特殊資源稟賦依賴的產業。然後計算其區位商和增長指數兩個指標,以判斷哪個地區的哪種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從而決定產業轉移的方向,以此來衡量雙轉移政策是否符合現實發展規律。

2.2.珠三角與其他地區比較優勢的計算

人們通常用區位商和增長指數兩個指標來判斷區域比較優勢。區位商反映某行業在某區域相對於該行業在全國而言的相對地位,而增長指數則反映某區域的某行業相對於全國而言的發展潛力,是一個動態指標。

2.3.數據分析

結合的方法,根據表1的計算結果,將行業可分為四類:

(1)強勢行業,即區位商和增長指數都大於1的行業。從表1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區的強勢行業有家具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及辦公用機械製造業6個;粵東地區的強勢行業有:食品製造業,紡織業,絲織服裝、鞋、帽製造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品業,教體育用品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塑料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8個;粵西地區的強勢行業有: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製造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品業,橡膠製品業,金屬製品業5個;粵北地區的強勢行業有:農副食品加工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製品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加工業,通用設備製造業7個。

(2)潛力行業,即增長指數大於1但區位商小於1的產業。珠三角地區的潛力行業有:絲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加工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5個;粵東地區的潛力行業有:皮革毛皮羽絨及其製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延加工業,金屬製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6個;粵西地區的潛力行業有:絲織服裝、鞋、帽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塑料製品業,金屬製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及設備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8個;粵北地區的潛力行業有: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家具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核燃料加工業,橡膠製品業,塑料製品業,電氣機械及設備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及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