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張海在新年前夕也同劉棟馬輝乃至負責中央大學技術院新的年輕學者王輝等人討論了關於全鐵軌道的問題。
“這是中央大學技術院提供的鐵質軌道標準原稿,按照原稿。我們的軌道按照聖主的要求考慮到了熱脹冷縮問題,每一丈左右的距離都留有餘縫以避免惡劣氣象可能出現的問題。軌道的標準為每三尺百斤左右的規格。軌距,按照現在鐵路的運力綜合權衡,我們決定設定為三尺左右。也就是說同我們大多數馬車貨車或者炮車的規格差不多。。。”
張海聽到這些後首先想起來的當然就是軌距問題。在這個時代萬斤大炮就是最重的貨物了。當然還有大型投石機的配置重,一些特殊巨石等等。但那些超過萬斤的巨石和大炮本身的體積卻並不是很大。三尺大概一米左右的軌距似乎完全能夠滿足要求。
張海當然有印象:從19世紀的英國到後來全球六成以上的鐵路用的是一米四左右的標準軌,並且這個標準很長時間都沒有發生變化。因為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鐵路的載重上限冗餘曾經是很大的。它的載重隻跟軌道材料、枕木規格、鐵路地基等問題有關。就像大多數道路的通過能力主要障礙是管理和路麵,而不是道路的寬度。可是當鐵路的運力發展到每天幾十萬噸,每年上億噸需求的時候。原有的標準軌距就會出現諸多局限。鐵路運輸也就在海上集裝箱運輸體係完善之後開始讓位於海運。而統一了歐亞舊大陸的新朝當然必須從根源開始就重視到鐵路潛力的問題,必須為20世紀後期或21世紀初那種現在看起來遙不可及的時代留有餘量。
不過,很多話張海總不好拿到現在來說,每年億噸級、每天幾十萬噸的運輸能力顯然超過這個時代的認知,張海也隻能從客運和兵運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就說到:“三尺的軌距還是有些太窄了。我認為除了貨運,軌道運輸在戰略運兵方麵的意義也很大。你認為三尺的軌距可以方便的運輸一些輜重車輛和中型馬匹麼?那要怎麼安排?從運兵並且兵員能夠在車上就維持作戰的角度:軌道的寬度不能低於幾乎所有士兵除了少數特例之外的身高,或者一名普通士兵睡覺時的床板所需再加上攜行具的位置所需.馬匹也應該能夠很方便的運輸才對.我看在這樣的標準下:軌距的寬度以六尺為益.而且我看在中國不少地方,木製的枕木考慮到抗腐朽問題維護成本並不低.我們一米的鐵軌要花上幾十兩的成本在軌道上,那麼就算使用石質枕木又會增加多少成本?不超過一成吧?“就這樣,張海大致確定了新開始修建的鐵質軌道的規矩為2.1米左右,雖然理由更多是人員運輸或者軍事方麵的顧慮,但卻為鐵路運輸的長遠發展潛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