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新的大學(二)(1 / 2)

聽到這些話張海也發現了自己長久以來的疏忽,對此也有些歉意的說道:“是我想的不夠周全。”

就這樣,火炬學校在張海新朝十九年視察這裏之後展開了大的變革。首先是增加一個“學生階層”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的單純學者。中央直屬的這所大學並沒有每年統一的入學考試,而是有專門的人事部門和考試機構在每十天進行一次考核性筆試和一次專門的麵試。

在管理能力不足,很難遏製某些勢力壟斷高等教育資源,而且整個教育體係沒有太多“為少數創新人才讓路”的模式下,統一高考當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效益。可是此時的新朝卻大有不同。如今的新朝已經不是“追趕型”的國家,而是建立自己就成為這個世界主宰的國家。選拔出不僅僅在知識麵及理論研究上有相當的水平,還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交往與組織能力的優秀人才就成為最重要的人物了。

按張海的看法,

在前世,大規模的科學研究已經越來越取決於團體項目,可是一名優秀的學者籌集經費和組織活動的能力依然不可缺少。那麼在這個時代,一名能夠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也不是能夠單純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拔出來的。就像大型企業招聘人才麵試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一樣。

在張海與西方諸學者還有負責文教部的劉棟等人的商議下,火炬學校更名為新朝中央大學。不繼續以“火炬”為名是因為做為最初培養人才的地方,火炬學校已經挖成了其曆史使命,而不以“皇家”為名,則是因為張海對自己的後代已經多多少少的有了一些不信任,不知道這樣的名詞是否有可能產生什麼負麵影響。而新朝“中央大學”的名字雖然俗了一點兒也普通了一點兒,但對於文化水平並不高的人來說這顯然更容易讓人們理解這所院校的性質。

此時的南京城一座擁有近三百萬人口的空前規模大城,因此就算多年以來在城市管理方麵所進行的投入,治安環境反而可以說是全國最為突出的大中城市之一,在張海再三思慮之後還是沒有決定異想天開的搞什麼“沒有圍牆的大學”,因為如果把這種地方搞成一個人人可來參觀的旅遊之地,或者什麼三教九流都能和校內人員勾結的地方,實際上也並不利於校園環境。治安環境再好也會極大的增加安保壓力。、

新的中央大學沒有進行院係調整,仍然是維持組、係、院、校四級。為了在理論數學方麵有專門的突破,也為了突出對數學的重視,專門的成立了一個基礎數學研究院,如此之外有實驗院、天文於自然院;這樣一來,就確立了中央大學自然與基礎科學地位上的主導性作用。每個院除了百人規模左右的學者,一百到二百人不等的教輔人員,還增加了三百到五百人不等的學生。整個中央大學的總規模就這樣擴充到了三千人上下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