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海上對決(二)(2 / 2)

整個水路突擊部隊一共配備千餘艘小型戰船和六百艘左右用於爆破攻擊用途的“火船”。

如果考慮到雙方船隻近乎兩個數量級級別的差距,雙方的實力對比是十分懸殊的,超過了人員訓練和素養差距所能彌補的地步。而新軍遠征部隊唯一有可能的勝算就是決戰彈藥了。因此在負責掩護的戰船上,所有的上千枚決戰彈藥都分發到了各船。

為了避免誤傷,因此劉洪濤還是叮囑了各基層部隊:決戰彈藥的使用如非幾種特殊情況,一定要在特定的信號之下集群展開應用,而不能隨意的浪費掉。也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現誤傷的可能。

盡管戰前做了各種各樣的努力和安排,但實際上劉洪濤也明白:這一次海上的決戰是不可能準備的太過完備的。因為如果準備太長時間,從消息的泄露到敵情的變化都有可能錯失掉戰機。

就這樣,為了牽製和吸引海上的敵人,新軍主力部隊開始派遣越來越多的“偵察部隊”前往海灘上去偵察敵情,並趁夜間構築了能夠有效避免重霰彈殺傷的工事。

盡管執行這種任務的部隊不過幾千人左右的規模,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海上西洋各國聯軍也並不再敢於派遣隊伍上岸像在伊斯坦布爾附近的戰鬥中那樣上前送戰績了。在土耳其境內的戰鬥其實已經讓西歐各國不少海軍官兵也認識到了新軍主力部隊在陸上的絕對戰鬥力優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認為岸上的新朝官兵並不算多,也沒有哪一家的船隊願意派遣陸上的兵力來拚消耗了。而是依托自身火力和後勤方麵的優勢對岸上的新軍主力部隊在相距離三四裏之遠的情況下就以重霰彈展開了猛烈的轟擊。在並不算穩定的海上發射平台的情況下於這麼遠的距離上發射重霰彈足足讓這些重霰彈的散布誤差達到了方圓一裏左右的範圍。不過即便是如此,輪流開火的各艦重炮群也以前所未有的火力打出了遮天閉日如同雨幕一般的攻勢。密集的彈丸在空中的集群飛行甚至帶動起了足夠的風勢,讓新軍負責偵察和牽製任務的新軍主力部隊在這樣前所未見的火力之下促不及防的被殺傷了四分之一之多,約千人左右。本以為距離海岸比較遠的距離、比較分散的隊形和工事準備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殺傷,可還是沒有想到就是這樣,敵軍兩萬餘門重打出的不知有幾百萬發的霰彈還是造成了規模不小的傷亡。如果不是各連排的基層軍官們還算訓練有素,及時的讓官兵們躲避到了臨時戰壕的崖孔之內,說不定所要遭受的傷亡還有更多,甚至直接就有可能被如此規模龐大的火力帶來殲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