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東歐決戰(九)(2 / 2)

至於那些“歐洲軍隊”,不少人在以前的時候還多少有著一些同張海類似的敬畏,後來卻發現這些軍隊在改進了作戰方式的近衛精銳麵前實際上同好一點兒的古代軍隊沒有什麼區別。大多數近衛精銳官兵都相信:十多萬敵軍如果在陣前,一次短促的交鋒就能讓敵人遭受殲滅性的打擊。

旗船的船艙之內,張海與劉洪濤乃至外情部的田賓也在討論著上岸後的行動方案。從速度上看,擁有強勁人力動力的船隊最快的方法是在度過黑海之後,沿著第聶伯河直接抵達交戰區域。不過從這麼多年交戰的總結與常識判斷:就算是沒有多少水師的隊伍,就算敵軍的主帥並不算多麼精明,要是對這種情況下的河口沒有一點警戒與防備就很說不過去了。

“從已知的情況來看:第聶伯河雖然是一條水勢很緩也比較溫和的河流。可是在夏季的時候如果單憑船力逆河而上,那還是至少要打一半有餘的折扣。這樣一來,實際上就同我們以騎兵展開最大前進差不多了。”張海並不相信敵人在河口一帶會沒有多少警戒。

而劉洪濤卻看了看船外的天色,又看了看外情部準備的一些海圖和地圖:“如果我們沒有估算錯誤的話,以現在的速度航行,大概需要兩晝夜半的時間來跨越過這片海域,在抵達岸邊的時候會是快要入夜的時候。我想我們還是可以讓船隻再前行一夜。我們的馬匹雖然都是優選,可是帶著這麼多的輜重物資,我擔心連續行軍近千裏是難以承受的負擔。數天內展開七八百裏的急行才在我們的能力之下。。。”

對於劉洪濤的意見,張海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還是尊重的。更何況北麵的戰事顯然隊伍越早抵達就越好;一般的機動部隊,隻會攜帶半個月或者更多些的給養。新軍主力部隊當然超過這個數字,可如果敵軍沒有耐性,不是逃之夭夭就是有可能對北路集群的部隊展開全麵總攻了。

在商討新軍這次精銳主力突擊的主要目標的時候,張海最初是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北路集群的畏懼。如果行動不成功,但給東歐的敵人以重創,至少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戰局惡化,可經過與劉洪濤的分析,還是選擇了首要突擊敵軍的新式力量,在未果或被動的情況下才展開針對敵軍一般部隊的作戰。就像後世的“狙擊手的首要敵軍是敵人的狙擊手”的原則一樣。至於敵軍的那些騎兵,用劉洪濤的話說是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