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既然試製了,那它的編製方案設想也應該大致有了吧?”張海問道。每一種武器除了它的應用範圍,還應該有它實際的編製規劃構想。要理解這一點對於這個時代的人尋常的思維方式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柳香還是做到了。見到柳香也來到了火器試驗的地方,宋子悅也一時不好給人以搶功的誤會。
“我去看了看親衛連裝備的自膨脹彈頭線膛槍銃,在訓練有素的人手中精度的確是不俗,百米內精度幾乎堪比海兒射出的重箭了。要在連續開火達到那種效果,攻堅野戰的時候準備專門的槍架才行。即便這樣,也要至少三套十二管槍銃在短時間內同時開火,才有可能彌補五倍的散布誤差。如果其他旅每個旅的線膛槍編製是二百,那麼代替它的十二管槍銃每個旅至少要編製六百支七千二百管才能起到相應的效果。每管攻堅槍銃及彈藥按三兩的成本算,六個旅的武裝成本大概十二萬兩,大約占用兩千名左右的普通兵工內工匠。應該還是可以接受的。這類兵器我看還是要集中使用,集中在旅,臨時可以下發到營起到作用。畢竟相比線膛槍在其他方麵還是有很多局限的。”柳香解釋道。
張海陷入了沉思,並叫隨機叫來幾名第十旅的普通士兵操作槍銃對遠處的目標展開了臥姿開火。這種十二管槍銃在類似輕機槍那樣射擊的時候展開過快連珠共同藥室釋放的時候,帶來的後坐力似乎完全不遜色於二戰時代或之前的某些衝鋒槍了,而且全散布並不理想。開始的時候張海曾經設想能不能搞二十四管甚至三十六管的聯裝槍銃,但最終覺得這似乎並不是個好注意,因為要滿足目標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彈丸發射出去,這同樣會相應的增加後坐力,但最終想到了什麼就提議到:“以尋常戰士的體格,利用槍架操作二十四管聯裝的這重一斤槍銃應該就是一個合理的上限了。其實可以不必局限於架管一體,如果共同發射裝置控製的好。完全可以用外筒來固定的槍銃的大致方向,使其不至於在後座中偏差的過遠。”
線膛槍銃的暫時替補裝備的大致規劃終於確定下來。此時第三旅、第四旅、第五旅三個主力旅群卻每個旅都配備了足夠的兵械已經集結在南京城外的江麵上準備整裝出發,在中秋時節前夕告別了家人踏上了遠征海外的征途。
船隊在即將出發的時候張海依舊是站在南京的城頭上默默的注視著船隊的離開,沒有再像以前那種大規模的戰前動員。因為張海從之前的戰報中已經大致明白:就算這批隊伍在海上遇到很大的麻煩,征日的計劃失敗的可能性也大為減少了,隻不過是一年內還是兩年內徹底占領日本主要地區的問題。
不過對於在不依賴日本當地偽政權的情況下能不能直接靠“外國殖民統治”獲得足夠的資源,張海的心還是沒有完全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