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財政家底(二)(2 / 2)

朱元障以及中前期的明朝政府為了控製商業流通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也為了防止物價漲價長期壓製通貨生產。張海不是經濟科班出身,但也大致了解的到當貨幣存量的增長超過一個社會工商業經濟體總規模的時候,通貨膨脹才會明顯增加。而在張海看來:明代的工商業規模並沒有後世一些人所宣揚的那種程度,至少發展和增長的空間還是很大的。隻要工商業和流通市場的規模在今後迅速恢複和擴大,白銀流入和銅課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就不那麼大。如果恢複發展的好些,貨幣存量以每年百分之幾規模增加的情況下物價反而下降也不是沒有可能的。畢竟這個硬通貨的時代同紙幣時代還有很大的區別。

農、鹽、海貿,行住稅、官營工商業與官田、通貨課稅這大概就是傳統王朝甚至民國時期的近代中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當張海及弟子們把這幾項粗略一算,免除丁銀也不收農賦的情況下,還是前年和去年兩年戰亂的情況下,一年的收入就約有將近一千八百萬兩。

“也就是說前年和去年不算就地則掠的戰爭開銷,我們在支付了兩千萬兩全國的公安軍頭半年統治成本的情況下,還淨賺了一千六百萬兩?”有的弟子不由的驚歎道。

“不過這南京城內的文教、出版、紙張等產業還有社保福利等方麵的開銷不少吧?”也有人說道。

張海給予南京城內及其城外附近涉及的男女老幼規模多達百萬左右的人口每年多達四百多萬石糧食以及四百多萬兩銀錢的待遇。為了擴大文具、出版等不少領域的技術人員規模,隊伍這兩年的時間以來還每年投入三百餘萬兩的獎勵基金,鼓勵這些行業領域培養更為出色優秀的工匠。並且按照在定期抽查中對培養新學徒的速度達標的人予以獎勵。

這些不要說是“體製外”的人。就是在張海的眾弟子中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認為師傅在這方麵的投資消耗太大了。

中國曆史上除了官僚階層或者軍隊皇族以內,也就是有功名的人可能有一定的待遇。麵向底層的福利保障從來就聞所未聞,即便僅僅限於京城之內也是如此。而張海卻曾聽說過:古羅馬時代的市民就有免向底層的基礎福利了。而政府方麵負責的養老保障可能要上訴到幕府時期。

張海不認為古羅馬的貴族或者幕府時代的日本上層很同情底層或者愛心泛濫,隻是因為這些貴族比中國的那些精英階層想的更多,更不短視而已。

除了維係統治穩定及核心地區民心外,資本主義社會下還有個內需市場和產品需求市場的問題。

古代自然經濟社會看似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其實也有這方麵考慮的。在打擊了明朝中後期的不少的利益階層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消費能力足夠新階層予以代替,工商業經濟也很難快速恢複與發展。更不說“有閑階層”的出現給以整個社會文化領域乃至社會風氣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