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京師守戰(二)(1 / 2)

幾千名後金精銳射手以優良拉力包線的一石以上清弓拋射出的重箭射向不過一裏範圍的城頭的時候,發揮出的密集壓製力量似乎完全不遜色於張家新軍主力在攻城時的能力。甚至因為後金集團所擁有的優秀弓手數量更多,依靠遼東廣闊的資源和長期的積累家底也遠遠比當年入寇到京師城下的蒙古人雄厚的多,並不在意數量不少的箭支以不可揮收的方式消耗出去。尤其後金集團聽說新朝軍隊的軍隊規模遠遠沒有明軍那個水準的時候。

在城頭上幾乎每平米的範圍內一分鍾內就有數支重箭落下,即便身披甲持盾的人在城頭上也極有可能遭到殺傷和壓製。而能夠有效應對這種威脅的精製全身板甲在如今駐守京師城頭的新軍部隊中並不多見。

近一裏範圍內的城頭上的新軍在箭雨下似乎完全被壓製住了,躲避在一些臨時木板下的青壯也因為近百架大小投石機發射出的數百枚石彈而遭受到上百人的傷亡,不得不退入城頭的石堡內。

城頭守軍在預定的攻城地點似乎被完全壓製住的情況下,逼近城牆的三十多部雲梯車及樓車攜帶著七百多名雖然並非家丁一類但還算過的去的戰兵全身披掛的逼近了城頭。一部分人以三眼銃等火器在極近距離上瞄準著垛口,掩護著另一部分負責近戰肉搏的人展開了翻牆進攻。

一千名最為優秀的後金弓手們在進攻隊伍逼近城牆的情況下顯現出比張家新軍中的清式長弓弓手更為優秀的射術,重箭在六十步左右的距離上以幾乎不超過一人範圍的誤差精確的拋射到臨近城垛附近的城牆內為登城的先鋒提供掩護。

幾十部樓車和雲梯車抵達城頭前凸的堡壘的時候,掩蔽在城垛下方和石堡上的火槍手終於在披了兩層甲的情況下冒著傷亡的風險暴露出來。以十數斤重量沉重而粗短專門用於守城的火槍向逼近城牆的敵軍展開了射擊。

自古典時代至16世紀的兩千多年時間裏,在投射兵器與盾甲防具的較量中一般是盾甲防具占據上風。除了多人用的床弩或者弩炮等“重兵器”,除了少數極具力量天賦的神射手。大部分普通士兵射出去的箭和拋出去的石塊都不能威脅到諸如攻城戰兵這類擁有重防護的對手。

然而威力越來越大的火器越改變了這一點。在歐洲,製造最為精良的鋼製板甲加上厚實的內襯也無法抵禦穆什克特重型火繩槍的射擊。在此時的京師城下,身披雙甲兵站在樓車木板之後的敵軍也難以和城牆比較防禦力。京師各部原由的輕臼銃再經過厚重金屬套筒的加固隻後已經足以把四五兩重一寸口徑鐵彈以三千焦爾左右的槍口動能和二百米左右的初速發射出去。銃上的勾架還可以依托工事或牆頭低消巨大的後坐力,能量巨大的硬質鐵彈轟擊之下。樓車和雲梯車上的檔板也不再堅固,彈丸在打穿木板和盾牌的防護後依然有足夠的動量將樓車與雲梯車上的士兵鈍擊殺傷。

不過在這樣近距離可以直接瞄準作戰的範圍內,即便是一些不合格射程近的火器也有其用武之地了。

裝載著不少事先填裝好彈藥的樓車裏的火器手們接連不斷的向開火的垛口和暴露出來的射孔開火。以上百名先鋒傷亡為代價也殺傷了幾十名在城頭上冒著箭雨出堡作戰的新軍戰士們。

城外數量眾多的遼東集團官兵也有用於守城的不少的爆炸物,當挑選出來並用重賞重罰激勵之下的敢戰先鋒們用支架將不少陶製黑火藥炸彈支到城垛內側引爆的情況下終於沒有幾個人敢堅持守在外凸的堡壘之上了。

不斷登上樓車和雲梯車的明軍先鋒在經過數分鍾卻又顯得很漫長的激戰後終於突破了城牆,翻入一片狼籍的城頭外堡牆頭之上。

攻上城頭的明軍先鋒迅速從外凸的堡壘展開沿城牆展開的進攻,冒著城頭堡壘不斷射來的銃彈前進,在近一裏的外城東部上攻入城頭的明軍披甲戰兵越來越多,上城的人已多達數百人的兵力。按照傳統的經驗:這麼多的人上城,應該完全可以在城頭站穩腳根了。

然而就在城外的守軍爆發出攻上城頭的歡呼聲的時候,猛烈的炮聲響了起來。精確的部署在敵攻城地段兩側的各四門共計八門中重火炮以最大限度的裝藥量向人群打出八發炮彈,在第一輪開火中就以散彈和實心彈相結合掃倒了攻上城頭的二百餘人。整個城頭上的敵群正在向外擴展的攻勢為之一頓。沿城牆的火器手中的重臼銃也似乎像是無需填裝彈藥並且打不完似的,狹窄的城頭之上在十數秒種的時間內就打出上百發鐵質重鉛彈成片的將參與攻城的明軍殺傷。城內的重型配投石機及重臼炮似乎也早已集中的部署在了敵人重點攻城的地段,接連不斷打出的巨石和泥彈精確的落入敵群,將退入四五個外堡內的殘餘明軍及城外的塗有防火泥的攻城樓車運梯車砸毀了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