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道不相同(2 / 2)

見到這兒的人們竟然有勇氣全體出莊相迎,而且人們的衣著氣色還算樸實。與外麵的尋常百姓差別不大,這讓張海高看不少。但張海畢竟不想被別人的禮數遷著走,隻是冷冷的回到:“你也不用如此客氣。我們隻是行軍中借宿而已,占不了你們幾間房子,而且主要替你們守備土圍和外房屋頂等高處,你看如何?”

“那可需熱水飯菜?”

“今天的我們自己已有準備,最多在你這裏征集點兒銅錢和糧食而已。”

“好,英雄盡管開口。”

張海等人從圍牆的各處進莊之後一位手下對這桃園莊的莊主低聲在耳邊問道:“這人身材異於常人,怕不是傳聞中那夥悍賊的頭目吧?要不要?.”桃源莊緊鎖眉頭以示否定。

晚間並無戰時需要商討,習武又擔心浪費了體力對付不了突發事件。輪休的弟子們便以小組為單位教授新來的戰士文化功課。而難得清閑的張海則在一名核心弟子和幾名戰士的護衛下在院子裏閑逛。忽見一個比戰士們小不了幾歲的男童在樹下的石桌前燈籠下拿著一本書背誦著什麼::“所惡於上。毋以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有,毋以加於左;所惡於左,毋以加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見到張海等人過來便沉默了下來,雖然似乎有些緊張但也並沒有失態。

張海並不是腦筋不太活絡的人,稍稍想了想就知道這孩子在這裏是誰安排的。在幾名戰士的隨從護衛下向那孩子笑著問道:“我過去更多時間用於練武而不是讀書了。想請教下這些話的意思?出自哪裏?”

“好象是出自孔子的《大學》,具體意思我也不太懂。先生讓我背誦明天要查,聽說大概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君要設身處地的行仁政。”

“那你說,什麼是仁政?”張海問道

孩子想了想道:“先生說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減少做為與幹預,就是仁政。秦始皇不修仁政而以法家治國,為曆史上最短的朝代。文景之治才奠定了漢朝四百年根基,為自周以來最長的朝代。”

張海不懂儒家,但這個孩子卻以最簡單明了的語言講述了儒家兩千年來行政上最主要的核心觀點和那些對國民性影響最多的東西。仔細一想,心中不由冷笑,再加上心學的那些人性論,這些觀點似乎又與啟蒙時代以後自由主義經濟學和民粹派的那一套還有反共人士諷刺和反對共產主義的種種說辭一唱一嗬。看來古今中外相似的利益集團學說總會有某種相似之處的。張海不想在外人麵前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最終還是問道:“那你可知秦始皇和漢景帝大概收幾成稅?”

“秦始皇不了解,漢景帝聽說是三十稅一。”

“你們家的租子呢?”

孩子稍稍一楞,想了想才說道:“對半是外麵的規矩,不算災年,我們這裏一般實收不到三成而已.”

“你們算是好人家,我張某自當像你們學習:己所不欲勿失於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