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兩塊地很快成了哈默煩惱的源泉,鑽出的頭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見的幹井。每打一口井就要花費300萬美元,另外還得花費200萬美元用於地震探測和向利比亞政府的官員交納不可告人的賄賂金。董事會裏有些人開始把這項計劃叫做“哈默的蠢事”,連公司裏的第二大股東裏德,也主張應該撤退。哈默是九頭牛也拉不回的脾氣,他大力支持公司的地質家采用電子計算機探測新技術,終於打出。了9口油井,其中一口井年產7.3萬桶,是利比亞最大的一口井。
利潤開始像石油一樣源源不斷地流進西方石油公司的賬戶,冒險又一次取得成功。
西方石油公司海外石油事業的另一個具有冒險性而獲得成功的投資,是對英國北海油田的開發。1972年,該公司在北海連鑽三口都是枯井,每口井的代價為2.50萬美元。幸而最終得到上帝垂青,鑽出了石油,獲得了成功。
目前,公司已與英國的格蒂石油國際有限公司,聯合化學有限公司和報界大亨湯普森的蘇格蘭石油有限公司等組成北海開發石油的財團,西方石油公司占有36.5%的股份。
猶太人在中國
早在唐代就有猶太人從陸路經古絲綢之路來到了中國。但較多的猶太人是在北宋時期以後從印度轉道進入中國的。
當時,這些猶太入主要的活動是經營商業,尤其是出售布匹。開封當時是北宋的都城,有近百萬人口,經濟非常繁榮,這樣就為這些善於經商的猶太人提供了發揮的廣闊天地。
名揚開封府的石璞就是這些猶太人當中的一個。在清朝康熙年間,石璞來到河南省開封北土街創辦“石子玉汴綢莊”。是一間自產自銷的絲綢手工工場和零整批銷店。石璞是位機敏而勤勞的猶太後代,他通過對市場的考察,發覺絲綢行業有發展前途,從而決心在這方麵開創自己的事業。善於心計和有遠謀的他,在開創絲綢事業中不急於求成,而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待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打下基礎後,才直接介入。
當他真正獨立經營之時,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炮打響,使自己的經營一往無前,擊敗各方麵的競爭者。石璞的絲綢業務經營是從當絲織廠學徒開始的,當他立誌創辦“石子玉汴綢莊”之後,他不嫌棄當學徒的收入微薄,也不畏懼學徒工作的艱辛,到一間絲織廠去當學徒。在那裏,他埋頭工作,不怕苦和累,樣樣工作都爭著去幹,由於細心觀察和注意學習,他每項工作都很快上手,幹得出色。廠裏有些人笑他是小黃牛,不明白他這麼賣力當學徒所求的是什麼。石璞如此賣力工作,為的是熟悉織造絲綢的各種技術,掌握有關訣竅。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絲綢技藝迅速提高,老板很賞識他,很快把他當做技工使用。經過幾年的學徒生活和幾年技工生涯,石璞成為一位絲織行業的能工巧匠了。此時,時機已成熟,他找了個適當的理由,以自己前段積攢的一點積蓄和學習到的本領,創辦“石子玉汴綢莊”。開始之時,他的綢莊是間狹窄的小工廠,三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後大半截是工廠,其內是機房、剪裁、紡織、繡花、平熨等加工場地:前小半截則是零售、批發展賣店。就是這麼一個前店後廠的小綢莊,石璞自任老板,又是技師,並且是推銷員。
由於石璞織造絲綢的技藝超群。做出的產品倍受顧客歡迎。他織造的各色綾、綢、紗很快馳名各地,遠銷全國及海外。傳說石璞曾經因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嘉獎。隨著生意的興旺,石璞的加工廠和綢莊逐步擴大,成為開封乃至中國數一數二的大綢莊。他們生產的黃綾色光絢麗,質地細密,輕柔飄灑,成為馳名中外的名產。當時河南地方乃至全國的大吏和富豪常用這種黃綾上貢皇室,號稱“貢綾”。石璞開創的汴綢莊由於經營得法,在他自己及其後裔的努力下,蓬勃發展,經曆了九代清朝皇帝,直至民國年間,前後達200多年。留下了許多關於石璞和“石子玉汴綢莊”的傳說故事,如《十二個金牛犢兒的故事》、《康熙私訪汴綢莊》和《石子玉汴綢莊的好絲綢》等。
近代又有一些猶太人社團在中國興起,它們主要集中在哈爾濱、天津和上海等幾個大中型城市。
在19世紀中葉,精明的猶太商人他們特有的商業眼光,瞄準了黃浦江畔的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前來“淘金”。近代來到上海的猶太人以英籍居多,大都來自英屬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地。從鴉片、茶葉、絲綢貿易開始,後發展到工業、金融、房地產等方麵,逐漸成為上海乃至遠東最富有的一個猶太商人集團。
第一個來上海謀發展的猶太人是大衛·沙遜。沙遜家族不僅最早來到上海,而且經過100年的經營發展,成為上海外商中的首富。大衛·沙遜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達,大約在19世紀初遷到英屬印度的孟買並加入了英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