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巧,空氣中的氣體比例中,氮氣占78%,氧氣占22%;而人體也是由78%的水及22%的其他物質所構成的。這個78:22的數據成為人類不可抗拒的宇宙大自然的法則,人類不能違背這種法則而生存發展。試想,如果空氣中氮氣占22%,氧氣倒過來占78%,人類能在這樣的空氣中生存下去嗎?又如,若把人體中水分的比例降至60%,那固然會幹枯而死。因此,猶太人認定“78:22”是個永恒的法則,沒有互讓的餘地。
猶太人認為,做生意也順應這一法則。在一個國家中,富有的人遠遠少於一般大眾,但富人所持的貨幣卻壓倒大多數人。也就是說,一般大眾所持有的貨幣為22%,而富人所持的貨幣是78%。因此,做生意若以擁有78%貨幣的22%的富人為主要對象必會賺錢。
在通常情況下,78%的生意是來自22%的客戶,這就要求企業界認真研究和分析客戶的構成,把78%的精力放在22%的主要客戶上,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猶太人投資,同樣本著“78:22”法則去經營運作。
他們認為,不賺錢的投資是不符合“78:22”法則的,因而不能生存下去。欲要賺錢,在經營中就必須懂得核算,這正如一個正方形的內切圓一樣,投入的資本,起碼要達到一定的利潤回報率才合算,達不到這個比率就不合算乃至虧本,這樣的生意就不能做。放貸賺錢法是猶太人起家的一招,他們在英國和歐洲產業革命之時,瞄準了企業發展急需資金的狀況,以高利率把錢借給那些企業,得到的回報率比自己辦企業賺錢還多,而風險相應減少。這也是運用“78:22”的法則的一種表現。
美國企業家威廉·穆爾在為格利登公司銷售油漆時;頭一個月僅掙了160美元。此後,他仔細研究了猶太人經商的“二八定律”,分析了自己的銷售圖表,發現他的80%的收益的確來自20%的客戶,但是他卻對所有的客戶花費了同樣的時間一這就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於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躍的36個客戶重新分派給其他銷售員,而自己則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戶上。不久,他一個月就賺到了1000美元。穆爾學會了猶太人經商的二八分割法,連續91年從不放棄這一法則,這使他最終成為了凱利——穆爾油漆公司的主席。
美國、法國等歐美國家的金融寡頭多為猶太人,華爾街也基本上是猶太人的天下。18世紀末就辦起中歐金融大市場的約瑟夫·門德鬆,因創建金融集團而擁有百億美元資產的羅斯柴爾竊等都是猶太人。他們成功的奧秘就在於更進一步地運用了22:78法則。
這就是分析不斷發展的各種經濟需要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的形勢,向四處發放高利貸為積聚分散的錢設立正式的金融機構,以最廣泛地吸納社會分散貨幣來購買股票或股權,然後讓密集的資金流向耗資多並且回報率高的大項目。
物競天擇,新者為上
任何事不是一成不變的,用變的眼光去把握一切,你才會獲得新生!
新,擁有極強的生命力;新,更具極強的競爭力。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新者,擺脫舊俗就會有所超越。
從前,有個“三國迷”。一天,村子裏來了戲班子,唱的是《空城計》。
三國迷實在想看,可是家裏沒人看門,怎麼辦呢?失盜不是要吃大虧嗎?他在堂屋裏來回踱著。
猛的,他一拍大腿:“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放著孔明的計策為何不用?”於是,他敞開大門,把燈籠高挑在大門口,書案上也是明燈燭火的。然後把袖子一甩,就去看戲了。原來,他用的也是“空城計”啊!
看完戲回來,把家裏的東西一清點,線沒少一根,針也沒缺一根,他讚不絕口地說:“孔明真神人也!”自此,他對諸葛孔明愈加佩服,敬若神明。
隔了不久,村裏又唱戲。這回三國迷又點起蠟燭燈籠,敞開大門,跑去看戲。他又用上“空城計”了。
可是,他這次看完戲回來一看,不禁放聲大哭,原來連家裏的大門都被小偷卸掉了。他氣得大罵諸葛亮,在書上見到孔明的名字,先是一墨杠,然後就挖掉,一本好生生的《三國演義》,被他挖得百孔千瘡。
再好的計策隻能使用一次,重複使用就非良策了。隻有不斷推陳出新,社會才能前進。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成功,你應辟出新路,而不要沿著過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們把我身上的衣服剝得精光,一個子兒也不剩,然後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帶,但隻要有兩個條件——給我一點時間,並且讓一支商隊從我身邊經過,那要不了多久,我就會成為一個新的億萬富翁。”
行動就有可能成功
生活中常有人做事計劃來計劃去,總覺得構想不完美,時機不成熟,結果一拖再拖,萬事皆蹉跎。其實,再好的新構想也會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計劃,如果確定執行並且努力做好,都比沒有開始好得多,局麵要靠行動來打開,坐等機會成熟,很可能永遠也等不到,或者機會一旦成熟如白駒過隙,很快就逝去,你根本就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