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無戰事》背後的真實曆史
電視連續劇《北平無戰事》日前熱播,收視率超過《潛伏》。該劇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其中既有曆史的真實,又有藝術的虛構。本文透過該劇創作的曆史背景,介紹一些1948年前後北平真實存在的人和事,以饗讀者。
令人發指的“七五”慘案
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以“七五”慘案為導入線索,展開跌宕起伏的宏大故事。曆史上真實的“七五”事件是這樣的:
1947年底,國民黨在東北戰場節節敗退。為征召學生入伍,國民黨宣稱要在北平建立臨時大學、臨時中學,吸引了約1.2萬多學生流亡北平。到達北平後,國民黨政府對這些學生采取冷漠、拖延、欺騙的態度,東北學生被安排住在寺廟、火車站、城門樓等處,每頓隻能吃上兩個小窩頭、幾塊鹹菜,正常的學習生活根本無法保證。
1948年7月4日,北平當局通過《救濟來平學生辦法》,決定停發東北流亡學生公費,企圖將學生編入傅作義的軍隊。
7月5日,流亡北平的東北15所大、中學校5000餘名學生群集憤怒抗議。
時任華北剿總副總司令的陳繼承下令鎮壓,9人被打死(官方承認3人),100餘人受傷。
金圓券發行百萬麵額淪為笑柄
劇中,北平分行金庫主任崔中石賄賂黨通局全國聯絡處主任徐鐵英,為北平分行經理方步亭長子方孟敖辯護。他說,“為了穩妥,昨晚在南京花旗銀行現提的,也就10萬,按今天的比價,一元兌換法幣(國民黨官方貨幣)1200萬。”
國共“內戰”爆發前,法幣就已嚴重通貨膨脹。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以總統命令發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規定發行總限額為20億元金圓券為本位幣,限期以金圓券1比300萬的比價兌換法幣。
發行金圓券的宗旨在於限製物價上漲,但不足兩月,金圓券的發行量就已突破限額,很快淪為廢紙。加上這一政策造成商品流通癱瘓,一切交易轉入黑市,整個社會陷入混亂。至1949年6月,金圓券發行總額竟達一百三十餘萬億元,甚至出現一百萬的麵額,淪為笑柄。
蔣經國滬上“打虎”敗給了誰?
《北平無戰事》中“建豐同誌”指的是蔣介石長子蔣經國。蔣經國字建豐,譜名經國。片中有三處,涉及到查辦孔祥熙之子孔令侃旗下的揚子公司。
1948年,國民黨軍事戰場節節失敗,經濟戰線也瀕臨崩潰。在這種情勢下,蔣經國臨危受命,去執行“撲滅奸商汙吏,肅清腐惡勢力,貫徹新經濟政策”的“救國大任”,俗稱“打老虎”。
8月21日,有報刊刊出《豪門巨富紛紛收購金公債,隱名之人曾大批拋售股票》引起市場嘩然,幣製改革為核心機密,竟有人搶先得悉倒賣獲利。
蔣經國用槍逼著交易所交出賬目,查出拋售股票的兩個大戶,一個名叫李國蘭,是財政部機要秘書陶啟明之妻。陶啟明供出是從財政部主任秘書徐百齊處獲悉機密消息的,三人迅即被捕。陶啟明後被槍決。上海黑社會老大、蔣介石多年好友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受陶啟明案的牽連,也被蔣經國逮捕。
由於宋美齡、蔣介石自身不“潔”,有短處讓揚子公司的老總孔令侃抓住,結果使蔣經國對“揚子案”無法嚴辦。“揚子案”不嚴辦,杜月笙之子杜維屏的案子也辦不下去了。醜聞傳出,中外嘩然,蔣經國的“隻打老虎,不拍蒼蠅”口號從此變為“隻拍蒼蠅,不打老虎”。
國民黨新老派係之爭
在劇中多次提及了蔣經國領導的少壯派和黃埔係元老派的奪權之爭。
1945年,蔣經國被任命為三民主義青年團組訓處處長以及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主任,自此,蔣經國開始培植少壯派精英,一方麵是和共產黨爭奪青年人,一方麵是要培養自己的政治力量。
1948年,蔣介石對元老派係的控製越來越弱,蔣經國也得以坐大,並成立“鐵血救國會”。這是一個隸屬於蔣經國的少壯派特務組織,滲透到了軍統、中統,甚至學聯等多個部門。
這場派係之爭一度是蔣經國占盡上風,在劇中,撤掉了陳繼承華北剿總副司令的職務。但是最終,隨著“打老虎”的失敗,蔣經國還是暫別了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