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和車夫的故事

財智

作者:穀文

年前,我就頂層設計的問題請教中央黨校一位精研此學的老師,想讓他就此話題寫一篇相對輕鬆一點的文章。老師聞言失笑:第一,這篇文章我不是不寫,你告訴我,寫完有什麼用呢?第二,這可能是所有政治問題裏最不輕鬆的一個問題,你讓我怎麼說的輕鬆?

我啞然。那我還寫不寫了?

老師笑道,寫。你這雜誌發布之時恰逢兩會剛剛閉幕,我給你講兩個故事,你也至少能了解一下,這頂層設計者的苦衷。

第一個故事:鞭長莫及

古代的馬車除了作為長途運輸用以外,還兼著一個很重要的功能:身份。身份越高的人,拉車的馬就越多。但一個車夫理論上最多隻能同時駕馭八匹馬,曆史上也隻有周穆王才坐過八匹馬拉的車。馬再多,這車夫就顧不過來了。

但你看現在的頂層設計,這一位車夫,管理的豈止是八匹馬?我國有多少個省?這些省有多少個市?這些市又有多少個縣?又豈止是以百為單位。你想用一個中央級的標準去約束所有地區、所有級別的行政區域,勢必會出現與實際情況部分脫節的情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刀切”政策。這種情況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現在的中央級政策已經給了下屬各級單位足夠的“微調”區域,甚至很多時候隻是劃出一個區域,讓各地根據自身條件去對中央政策進行“二次加工”。

這是不是一個解決“車夫少馬多”的方法呢?是,但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方式。由於我國幅員遼闊,行政層級又過於複雜,因此很容易出現“中央打雷,省級打鼓,縣級打牌”一層不如一層的情況。縮減行政層級,可能在政令的上傳下達上是必要的。我們知道,在財政領域,許多地區已經開始實行省管縣的方式,但從財政區域劃分過度到行政區域劃分,還是一個相距甚遠的話題。

第二個故事:比例差距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車夫要想讓手下的這些馬的“馬力”總共提高1%,換算成草料,可能就要多許多。養馬尚且如此,從頂層設計的上傳下達來說更是如此。從統計學上來講,這叫做比例差距。這可能是現在很多人詬病頂層設計“步子邁的小”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兩年已經沒有太多人再提“教育投入占GDP4%”這件事了,多數媒體的專題頁麵大抵也都停留在了2012—2013年之間。原因很簡單,與其吵著嚷著要讓我們“和外國看齊”,不如實際了解一下“4%”到底是多少錢:2014年,我們不談中央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隻看地方省市,大部分省市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均在10%—20%之間。那麼簡單的計算一下,如果教育投入占到GDP的4%,那麼也就等於需要占到上一年財政收入的20%—40%。如果計算實際可支出收入的話,這個比例還將更高。

這種比例放大效應並不僅僅體現在財政領域。但無論在哪個領域,這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那麼我們反過來想,第一,頂層設計給予了地方較大的伸縮空間;第二,由於頂層設計的比例放大特性,其實很多時候頂層設計是不敢“大步前行”的。綜合這兩項來看,頂層設計層麵其實比地方執行層麵還要糾結:在每一次的改革中,既不能讓地方因為伸縮空間過大而固步自封,又不能因為比例放大效應讓地方在執行過程總步子邁的太大而失控。

雖然這隻是頂層設計領域的冰山一角,但就算以管窺豹,我們也可以感覺到,頂層設計,可不僅僅是說說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