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轉型的陣痛(1 / 1)

經濟發展像海浪一樣,一浪接著一浪往上走,但是在浪與浪之間有休整與回落,所有企業便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沉沉浮浮,有的順浪而起成就了一番宏圖,有的逆浪而行折戟沉沙。

經濟處於調整狀態的時候,是企業最難熬的時候,方向不明,問題叢生,混沌的一團。像現在,外有金融危機的餘震,內有疲弱的內需,很多企業陷於發展困局。“現在什麼生意都不好做!”這成為了大大小小的企業主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

生意不好做,企業該何去何從?現在,到了我們要反思的時候,到了我們要思考出路的時候。為此,我們特意把處於風口浪尖的富士康拿出來分析與總結,力圖給企業經營者一些啟示。

富士康作為國內最大的加工出口企業,作為深圳市的龍頭企業,作為珠三角地區出口導向型企業的代表,它是一個樣板,它是中國經濟一個曆史階段的縮影。然而,就是這個巨無霸,全球的代工之王,在2010年上半年爆發了一係列悲劇性的事情,表麵上看是一個企業的問題,實質上是中國所有加工型企業麵臨的普遍問題,更深一層地來看,是全球經濟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衝擊問題。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從狂亂中走出的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恰逢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機遇期。中國企業靠低廉的產品價格在全球獲得競爭優勢,導致中國形成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對外需依存度高的出口模式。這種模式讓中國快速積累起龐大的國民財富,GDP年年高速增長,在全球經濟碎步慢跑的時代,這無疑是一個奇跡。

但是,經過三十年的發展,中國出口已經達到全球規模第一,意味著出口的發展模式變得越來越不可持續,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本來就在利潤的刀片上跳舞,如今更難前行。

“反者道之動”。先賢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事物具有輪回的特性,任何事都是物極必反,當中國的出口模式摸到了發展的天花板時,加快轉型,已是當下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主題,也是富士康這一類代工企業所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2008年的爆發的經濟危機更是雪上加霜,迫使中國企業加快轉型的速度。

轉型,意味著變革。企業要解放思想,轉換觀念,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轉型,意味著新生。企業要褪去原來的發展方式,培養新的利潤增長點;轉型,也意味著痛苦。行業的消失,產業鏈條斷裂,渠道體係破壞,經營模式再造,這些難題都在拷問著企業的生存能力。

在這本書裏,我們敘寫富士康的故事,回顧富士康的曆史,剖析富士康的調整,展現郭台銘的性情,目的在於啟發眾多中小企業和出口型企業如何麵對轉型的問題。因為光有一個富士康成功轉型不足於強盛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企業強大起來,如此,中國才會迎來燦爛的未來。

曆史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同時也會給你打開更多的機會之窗。麵對著轟轟烈烈的擴內需促增長的轉型運動,中國企業要求新求變,走出屬於自己的全新的道路,為中國的昌盛添磚加瓦。

祝富士康順利完成轉型,中國的企業順利完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