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資銀行國際化麵臨的挑戰、機遇與建議(1 / 2)

中資銀行國際化麵臨的挑戰、機遇與建議

創新論壇

作者:吳浪

摘 要 近年來,國內銀行業尤其是大型銀行境外業務發展迅猛,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但仍麵臨不少挑戰。中資銀行應搶抓中國經濟崛起、人民幣國際化提速和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三大戰略機遇,通過完善布局、豐富產品、加強人才培養等措施,不斷提升跨國經營水平。

關鍵詞 中資銀行 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 企業“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1中資銀行國際化麵臨的挑戰

近年來,國內銀行業尤其是大型銀行境外業務發展迅猛,國際化布局不斷加快。截至2014年6月末,國內六家大型上市銀行(工、農、中、建、交、招行)境外資產合計達8.7萬億元人民幣,是2009年末2.7萬億的3.3倍,自2009年末起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30.4%。境外業務貢獻度持續提升,六家行境外資產、收入占集團比例普遍較2009年增長了一倍,稅前利潤占比也有了顯著提升。而從服務網絡看,六家行的網絡基本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和金融中心。其中中行、工行境外機構網絡均已擴展至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

盡管中資銀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但仍麵臨不少挑戰。一是與彙豐、花旗等老牌跨國銀行相比仍有較長的路要走。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01年提出的跨國公司國際化指數(對海外收入占總收入比率、海外資產占總資產比率、海外當地員工數占總員工數比率三者賦予相同的重要性,取平均數),國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為中行和工行,分別達到20%和5%左右的水平,而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彙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和德意誌銀行均在60%左右,差距明顯。二是跨境並購有待檢驗。近年來,中資銀行多通過並購方式實現快速擴張。並購有利於快速擴展網絡,但整合難度和潛在風險較大,能否順利實現預期目標還有待市場檢驗。三是不管是自設機構還是並購,國際人才儲備不足、不同地域文化帶來的挑戰等都是各行共同麵臨的跨國管理難題。四是業務發展較為單一,尚未形成主流影響力。

2中資銀行國際化麵臨三大機遇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人民幣國際化的提速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發展大型跨國金融機構,“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的要求,中國銀行業國際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機遇期。

2.1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為銀行國際化奠定基礎

經濟是金融的重要基礎。從曆史來看,大型跨國銀行集團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大國崛起。如上世紀60年代,美國成為全球最發達的經濟體,全球大型銀行多出自美國,當時全球最大的十家銀行中,隻有兩家非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即是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其海外銀行業務全麵擴張,到20世紀80年代,它已在94個國家擁有1490餘個分支機構,海外資產和收益占到全部資產和收益的60%。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實力大幅增強,為中國銀行業跨國經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未來一段時間,大力促進對外投資、“一帶一路”戰略、自貿區建設等,將給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為中資銀行的國際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2.2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需求

李克強總理在出席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時表示,未來5年中國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十二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走出去戰略將進入加速發展期。這意味著,中國企業“走出去”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在此過程中,將衍生出大量的金融需求,包括項目融資、並購貸款、谘詢服務等。對中資銀行而言,這是難得的機遇。

2.3人民幣國際化帶來重大戰略機遇

美、歐、日等國銀行業跨國發展的曆史經驗表明,貨幣國際化是東道國銀行業跨國發展的強大助力。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同樣將推動中資商業銀行的國際化。自2009年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人民幣在外貿進出口結算中的使用比例大幅提升,2013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已達4.63萬億元,分別是2009年、2010年的1200倍和9倍。當前,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和第九大外彙交易貨幣,在國際信用證和托收交易等貿易融資活動中的使用份額位列全球第二。這些數據顯示,人民幣在貿易、投資、交易等領域應用日益廣泛,與人民幣相關的金融產品將更加豐富,全球的金融市場也將因此更加多元。而中資銀行有望成為最大的收益者,進一步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