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中國製造需要品牌溢價(1 / 1)

——牛文文

中國商業正處於變革時期,三十年的存量讓我們實現了溫飽,世界工廠型的企業讓我們向整個世界貢獻了我們的價值,但是近年來,人人都在質疑世界工廠,人人都在質疑中國製造,每個人都希望中國製造能夠變成中國創造。

以前都講中國是價廉物美的世界工廠,到2007年,我們突然發現,整個世界都對中國製造的產品質量、安全產生了很大置疑,對中國形象的置疑也多了起來,大家在奧運會前都在表達對中國的意見。中國製造的價值在全世界受到了巨大的置疑。

中國製造給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實實在在看得到的。據美國方麵的數據統計,廉價的中國製造近幾年裏為美國的消費者減少了7000億美元的支出。但是正是這種中國製造業通過廉價成本優勢生產出來的產品卻往往在出口的過程中被定義為惡意傾銷,然後課以重稅。

從全球分工來講,中國形象沒有品牌溢價,為什麼?因為我們長時間滿足於低端生產,在本土用成本非常低廉的方式為全世界製造價廉物美的產品,這是中國製造三十年來沒有品牌溢價的重要原因。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缺乏議價能力,買什麼都貴,賣什麼都便宜。我記得2007年開達沃斯的時候,中國企業家憂心忡忡談到了中國形象、中國元素的缺失。這是中國跟印度很大的區別,印度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一種尊重、一種品牌溢價,印度在全球的軟件工程師都很受肯定,他們收購歐洲主流鋼廠,而且是非常強勢地收購這個企業,並進行控製、管理。中國的企業有時就沒有這麼順利,其中,有中國人經驗不足的原因,但很大的原因是全球主流商界對中國企業的形象不認同,對中國企業三十年來形成的管理經驗在全球有沒有推廣價值不認同。

我們是否能夠打出國內的品牌來,是否能夠把中國製造的形象徹底扭轉?

其實不單是我們,當年美國崛起的時候,獲得歐洲的主流商業的認同,同樣也經曆了一個過程。當美國不滿足於做英國的種植園的時候,當它不滿足於做原材料提供商的時候,這個過程是用戰爭完成的。德國在崛起的時候,同樣麵臨來自英國的壓力。一個國家的商業和製造業崛起之後,必須麵臨文藝複興,或者說形象溢價。

傳統的製造業必須轉型,社會必須轉型,我們必須升級,必須為中國的商業討一個國家形象的溢價,必須為世界提供新價值,才能夠持續未來的發展。記得我做過一期雜誌的封麵是《公司興則中國興》,一百年前的美國是公司美國,公司成就了美國的時代,現在也是中國的公司時代。我們這些人要為此而奮鬥。

但是如何走出去?怎麼走出去?如何提高我們的品牌溢價?這其中需要紮紮實實的功夫。坐而論道很容易,具體的“術”是什麼樣的?比如如何去營銷,如何去細分市場?甚至如何來做全球供應鏈的整合?這需要一係列係統的方法。

毛從任是外貿垂直B2C領域的資深專家,傑出的企業管理者,他在這個領域浸淫多年,是這方麵的權威,我在這本書裏很欣喜地看到了他多年來的經驗積累和心得體會。裏麵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非常值得借鑒,在此向大家推薦。

(作者為《創業家》雜誌社長、著名企業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