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工業化”與第四次技術革命
本刊策劃
作者:李長久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暴風雨中,2010年8月11日奧巴馬總統簽署《製造業促進法案》,拉開了美國“再工業化”的序幕。既解決現實問題又著眼未來,這就是“美國的思路”。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和主導以新能源革命為突破口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將對全球科技發展、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將對新興經濟體的產業發展戰略和布局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麵臨與發達國家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的巨大風險。
解讀1
“再工業化”的內涵和前景
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後,在很長時期,農業一直是主導產業。直到南北戰爭前夕農業人口仍占全國人口的84%。農業發展為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糧食。
工業的核心是製造業。1791年時任美國財政部長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向國會提交了《製造業報告》,旨在推動美國從農業經濟邁向工業經濟。據美國曆史學家福克納的分期,美國的工業化始於1790年,到1860年才有了比較完整的工廠製度。但是,在1790年至1815年仍以作坊和手工工場為主。從1815年到1840年,小型工廠製度誕生。從1810年到1860年,美國工業產值增長近9倍,年均增長率為4.7%。在1880-1900年期間,以洛克菲勒為代表第一代財團的財富主要來源於鋼鐵、石油和鐵路建設等重工業。1953年美國製造業產值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8.3%,到20 世紀50年代末,美國已經實現工業化。到1980年,美國製造業前十名產業是汽車、飛機、通訊、電子配件、新聞與雜誌、鋼鐵、塑料、建築金屬、婦女服裝和商業印刷,其中汽車、鋼鐵和建築業仍是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
“再工業化”提出的背景和內涵
20世紀70年代,以兩次石油價格暴漲為契機,日本提出從“重厚長大”產業向“輕薄短小”產業轉移。1950年,日本汽車產量相當於美國汽車產量的1/270。日本抓住機遇,生產出小型節油、價低的汽車,1986年日本汽車產量達1371萬輛,其中出口802萬輛,出口比率達58.5%,無論汽車產量,還是出口量和出口比率都超過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和出口大國。日本還在電子計算機、機器人和家用電器等領域對美國相關產業形成嚴峻挑戰,並掀起所謂“購買美國”的並購活動。西歐一些國家的製造業也在實現高技術化,德國出口超過美國。
在上述背景下,美國社會學家艾末·泰克於1980年6月25日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提出了“再工業化”概念。1983年時任總統裏根組織由科技和經濟專家參加的“工業競爭力總統委員會”,該委員會經過一年半的調查研究,提交了《全球競爭:新的現實》的報告,明確提出,美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提高國際競爭力。麵對急速推進的眾多追趕國家,美國必須獨辟蹊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重新獲得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與追趕者拉開距離,保持和擴大美國的國際市場份額。主要措施是增加對信息產業的投資,實現以信息產業為龍頭的產業轉型和升級。在此基礎上,20世紀最後8年克林頓擔任總統期間,繼續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信息產業成為最大產業,美國率先從工業經濟時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從1991年3月到2000年12月,美國經曆了曆史上最長的117個月的經濟擴張期,在9年零9個月間,GDP增長了近2.7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3.5%,失業率從7%以上降至3.9%,並連續三年出現財政盈餘。
美國最大的政策失誤仍然是沒有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自1981年起共和黨人相繼執政20年期間,放鬆了對金融業和相關市場的監管,金融衍生活動名目繁多、惡性膨脹。從2000年到2007年,美國GDP從98170億美元增加到138075億美元,而金融資產卻從895280億美元增加到1419210億美元。到2007年底,美國虛擬經濟規模已是實體經濟的30多倍。從1975年到2005年,美國製造業部門所創造的利潤在國內總利潤中占比從50%降至不足15%,而金融業部門所創造的利潤占比卻從15%提高到40%。2007年和2008年美國爆發了嚴重的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並引發了自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金融海嘯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世界經濟衰退。
奧巴馬從2008年參加總統競選到2009年入主白宮以來,一再提出,美國要從過去基於金融信貸高消費模式轉向製造業和出口推動的成長模式,要實現“再工業化”,不僅“重建美國”,而且使美國經濟“基業長青”。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的“再工業化”將是從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產品開發到發展方式和經營管理的一次大調整和大變革,目標是降低生產和經營成本、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
工業的核心是高端製造業。過去30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從21.1%降至12.6%。美聯社2012年2月10日發表文章指出,美國經濟重心已經逐漸從製造業過渡到服務業。但是,美國製造業產值仍占全球製造業產值的20%,美國不僅仍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而且處於全球產業鏈高端,美國諸多高端製造設備仍處在世界領先地位。美國“再工業化”的重點是繼續大力發展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產業。2009年年底,美國政府提出的“重塑美國製造業框架”中涉及6大產業。
第一,繼續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和相關產業。
20世紀末期,美國信息技術和相關產業發展迅速,影響廣闊,可謂“無孔不入”。美國《紐約時報》2007年3月13日公布由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投資計算機技術對生產效率的促進作用相當於其他投資的3-5倍。研究報告的結論是:信息技術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多的是反映在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服務對改造經濟其他部門的能力上。信息技術和產業化仍方興未艾,正在從信息化向數字化、網絡化、雲計算和智能化擴展,信息產業仍將是美國最大產業之一,信息技術對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將越來越大。信息技術革命仍在繼續,而且正在孕育新的、更大的突破。
第二,美國將主導人類進入生物經濟時代。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9年發表的《麵向2030年生物經濟規劃議程》預測,到2030年人類將進入生物經濟時代。到2011年,美國農業增加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但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2012年4月,美國政府公布的《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提出了五大戰略目標,其中主要包括支持研發投資;構建美國未來生物經濟基礎;加強轉化與監管的體製和機製;改革與完善監管政策和法規,減少障礙,提高效率,以確保生物經濟有潛力促進經濟增長和滿足社會需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20世紀70年代展望美國地緣政治的長期目標時宣稱:“誰控製了石油,誰就控製了所有國家;誰控製了糧食,誰就控製了所有的人;誰控製了貨幣,誰就控製了整個世界。”美國繼續大力發展生物技術和相關產業,旨在主導人類進入生物經濟時代,控製世界農產品市場,這是美國維護世界霸權的主要措施之一。
第三,繼續控製全球高端醫療設備和藥物市場。
自20 世紀80年代以來,生物藥業迅猛發展,目前生物藥物已占全球藥物銷量的16%,全球銷量前十位的藥品中有四種是生物製藥。國際生物醫藥巨頭輝瑞(公司)的市值達2000億美元,而中國比較知名的生物醫藥企業市值僅1億美元。據美國經濟谘詢機構HIS環球透視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占全球製造業產值的19.8%,超過美國製造業產值占19.4%的比重。但是,中國高端醫療設備的80%以上依賴進口。有統計顯示,在2007-2009年,上海三級醫院中,心血管藥物排名前十的企業中有六家是外資企業,輝瑞、諾華、默沙東牢牢占據前三把交椅。外企藥品銷量占比在二級醫院超過68%,在三級醫院超過70%。很多發展中國家對美國醫療設備和藥物的依賴程度還要高。美國大力發展生物醫藥與診斷和手術設備,旨在繼續控製全球潛力巨大的高端醫療設備和藥物市場。
第四,力保在航空航天技術和開發領域的領先地位。
人類活動經曆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再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航空航天技術和開發活動的延伸,極大地擴展了人類活動的新領域。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以及空間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將對人類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但是,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的物質隻占到4%,還有更多的宇宙間的物質有待人類進一步了解。自1969年美國宇航員踏上月球以來,歐盟、俄羅斯、日本和中國等幾個大國都在實施登月計劃,而美國已經開始考察火星。地球與火星最遠相距4億公裏,火星與地球雖然是太陽係裏的近鄰,但人類要踏上火星是非常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到信息、能源和新材料等多種技術和設備。美國曾於2011年發射“火星科學實驗室”,以尋找生命的基本單元、研究火星表麵的化學、礦物和同位素成分、研究火星大氣層演變曆史和表麵的輻射環境。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012年6月26日介紹,科學家們正在準備進行一次模擬登陸火星試驗,把6名“宇航員”送上“火星”,以研究宇航員在往返途中及在火星期間的最佳食物。美國繼續大力發展航空航天技術和開發活動的目標是:維護美國軍事優勢;爭奪空間資源;尋找適合人類居住和生存的新空間。中國航空航天技術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是,中國已有1100多種新材料中的80%是在空間技術牽引下研製完成的,已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應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