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西門
“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墨汁粉條”、“染色花椒”……當這些恐怖的食品名稱頻繁地見諸媒介並危害人們生活的時候,意味著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嚴重了。
都說“民以食為天”,可是麵對琳琅滿目而又真偽難辨的食品,老百姓唯有搖頭歎息,因為不知道哪一種食品還是安全的。
以前有一句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以現在的食品安全現狀,人和鳥很可能是同樣的結局。
既然犯了眾怒,除了譴責不良奸商的喪心病狂之外,千夫所指基本上都是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食品安全監管嚴重缺位。
於是突然之間,地方政府仿佛睡醒了,雨後春筍般冒出了各種整治措施。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把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到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係,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區(縣)長負責製;吉林開通24小時舉報熱線,派人進行地毯式搜索;廣東實行副省長負責製;江蘇、內蒙古、寧夏等地則通過各種途徑,廣泛宣傳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危害以及防範、懲處措施……
這些招數似曾相識:領導重視、作出批示、成立專門小組、加大執行力度、官員問責、嚴懲不貸等等,除了顯示短期內整治的決心,可能也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老百姓仍然憂心忡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火救火,如此消防隊員的水準,能真正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嗎?
食品安全事關全局,且須臾不能離。過去的實踐證明,疾風暴雨式的整治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真正有用的是一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長效監管機製。當一日三餐的安全已成頑疾,是到了對整治模式進行反思的時候了。一些監管部門得過且過,出了問題才被動采取措施;地方保護的縱容,讓不安全食品的生產有恃無恐;一些監管部門動輒以罰款提成武裝自己的腰包,都與監管的職責背道而馳。
有專家指出:“閉門監管、行政權力隻對上級負責,不受本地司法和消費者監督,是食品安全監管失靈的主要原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同理,食品安全要靠人人來維護,隻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任重道遠。首先是政府要敞得開胸懷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其次是輿論監管的開放以及消費者維權和監督意識的提升。隻有當所有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都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時候,老百姓的吃喝才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