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威脅世界
國際觀察
作者:呂耀東
精彩導讀
○頻繁右傾舉動,折射出實質謀求政治軍事大國已成為日本政壇保守勢力的戰略共識。
○日美同盟是日本安全戰略的主要支柱,因而日本要強化日美同盟,並為最終擺脫美國的控製創造條件。
○要積極發展對付日本威脅的實質性力量,讓日本充分認識到他們的任何冒險行動將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日本防衛省近日對外宣稱:決定在硫磺島新建監聽設施,將加強太平洋情報搜集能力。他們針對中國無人軍機出現在釣魚島附近空域的情況,“考慮采取擊毀措施”。今年以來,從日本高調舉辦準航母“出雲”號戰艦下水儀式、高層參拜靖國神社、決定修改防衛計劃大綱、企圖修改和平憲法並試圖降低修憲門檻、美化納粹德國修憲手法,到批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日本曆史問題的表態,日本政客頻頻做出令亞洲鄰國倍感不安、威脅世界和平安全的右傾舉動。這些舉動折射出實質謀求政治軍事大國,已經成為日本政壇保守勢力的戰略共識。
戰略取向:謀求政治軍事大國地位
對外戰略是國家對較長時期的國際格局、國家利益、國際目標及活動總路線的認識和謀劃。在當代日本政治“總體保守化”的形勢下,日本以擺脫戰後體製、承擔所謂“國際責任”、“價值觀外交”等方式追求日本國家對外目標,力求實現與日本經濟實力相對應的政治軍事大國地位。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21世紀日本的國家戰略》一書中提出,“作為國家的長遠目標,應該追求實現自我。這是以更為理想的方式生存,實現獨立,維護安全和追求基於國際責任意識的自我實現。”基於上述思路就會涉及日本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評判與展望、安全戰略及危機管理體製、強化日美同盟和開展亞太地區外交等區域性構想一係列課題。
同樣的政治邏輯,日本保守派政治家小澤一郎把日本成為“正常國家”作為承擔“國際責任”的前提。可以說,“正常國家論”在強調日本以“經濟援助”、“地球環境保護”等領域作出一些國際貢獻的同時,還要在國際“安全保障”領域有所作為,發揮與經濟實力相稱的政治軍事大國作用。這才是日本追求的國家最高層次的對外目標。
眾所周知,日本國內在國家發展戰略上一直存在著自由派與保守派兩條路線的分歧。前者是站在自由主義國際政治觀上的和平發展主義,主張冷戰後的日本必須發揮作為“全球性民生大國”的作用;後者是堅持現實主義觀點,提出應以日美同盟為中心,擴大日本在參與國際事務方麵的作用,徹底擺脫和平主義的束縛,成為“正常國家”。這樣的兩種立場體現為“全球性民生大國”或“正常國家”的戰略選擇。
但是,“民生大國論”以和平的國際協調的經濟國家為中心,主張日本要靠非軍事手段發揮國際作用的觀點,顯然並不符合日本“總體保守化”的大趨勢。因此,“民生大國論”逐步讓位於對外主張自由、自助和自決的“正常國家論”。
實際上,“正常國家論”實質在於謀求擺脫戰後體製、實現社會轉型、突破憲法第九條的限製,另訂安全保障基本法,為組建國家軍隊和行使集體自衛權,掃除觀念、法製及法規方麵的障礙。“正常國家論”的關鍵在於提升日本參與國際事務的力度、增強日本主導地區事務的力度。盡管尚無任何一屆日本政府在其政綱中明確提出實現“正常國家”的具體計劃和目標,但日本政府在思想和輿論準備方麵明顯加快了追求對外戰略目標的步伐,安倍上台執政則進入落實和擴展階段。
隨著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日本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強化21世紀日本國際戰略的定位及地區安全戰略訴求。
在小泉內閣的谘詢機構提交的《21世紀日本外交基本戰略》報告中提出所謂“開放的國家利益”:第一,維護日本的和平與安全;第二,維護自由貿易體係;第三,維護自由、民主主義、人權等價值以及推動國際人際文化交往。可以說,這些內容不僅反映出日本渴望參與國際事務,還表現出刻意標榜“價值觀”、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對外戰略理念。事實證明,日本這樣的“國家利益”已經成為21世紀初日本追求對外戰略目標的指導思想,並貫徹於日本的安全戰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