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鄉長知道過兩天作家和畫家也要回省城了,為作家專門召開了一次座談會,鄉長、書記、市黨校在陽和鄉調研的校長、幾位村長和長者,還特邀了一位懂“水書”
的鄉民參加,就水族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廣泛進行了討論。大家就其所知,實事求是,各抒己見,進行了深入地探討,提供了比較翔實的資料,給作家以極大地鼓舞和支持。
座談會在鄉政府會議室進行,那幅送來的“百花爭豔圖”已落戶室內,進門便能一眼看見,十分醒目,
給整個會議室增添了濃鬱的藝術氛圍和勃勃生機。
潘鄉長告訴作家,“這幅畫不僅大氣,畫得逼真而顯現作者的藝術造詣,而且正好烘托出了歸蘭山景區開發和陽和鄉大手筆建設開拓的工作中心。剛一掛上,便引起轟動,鄉政府工作人員近水樓台,首先一飽眼福,又正好在端節期間,鄉民和遊客來賞析者絡繹不絕,廣受讚美和好評,無形中以藝術的筆觸宣傳了歸蘭山的生態之美和水家族文化,展示了建設陽和鄉的藍圖。
有人即興賦詩一首,曰:‘百花爭豔歸蘭山,溪流鳥鳴人流連。神佛隱形百丈崖,山龜傲首問蒼天。更有水家千戶寨,五彩瑤池座水邊,指日美景再入畫,勸君木樓會群仙。’真要感謝畫家和金剪刀啊!”
“好!太好了!”作家讚歎不已!
潘鄉長希望這次專訪能較全麵地介紹歸蘭山的生態環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水族文化、開發前景,盡快在《貴州民族報·新視窗特刊》上登載出來,推動景區的開發。
作家為趕專訪稿件,又加班熬起了夜。他和畫家到歸蘭山,進住水家木樓已半月有餘,回想起這十幾天的經曆感慨不已。像到一處遠離塵囂的世外桃園遊曆了一番,到山中蓬萊走了一趟,到佛教聖地感受了一次,還到那遠古的水族部落中體驗了一回……思潮起伏,欲罷不能!
他從金剪刀一家,想到了千戶水家寨;從神佛神龜,想到了千年龜石;從瑤池瀑布,想到了陽和河;從傅總、記者,想到了閩南、泰國……他又穿過時光隧道,想到了那支古老、神秘、遷徙的水家族…可讓他想得最多的還是生態文明和生態和諧,還是在中華大地上千千萬萬個像歸蘭山一樣的原生態家園,永保她的美麗和純潔!讓所有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
!
終於完稿,他寫出了“神佛·神龜·神秘的民族”專訪,排版付印後,報紙送到了千千萬萬人的手中。
告別陽和鄉時,他將專訪特刊,連同《佛隱歸來山》、《龜守歸來山》故事交給了潘鄉長,留下了自己在歸蘭山的印記。
作家和畫家相伴離開了歸蘭山,一路上感歎連連,頗有收益,這時才意識到雙雙年過花甲,正向古稀之年走去!可心中仍充滿了對生活的激情,為不枉歸蘭山之行而頗感慰勉,真正體驗到人生年齡是由“自然年齡,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組合而成的,
不由勃發生機,決心以樂觀、豁達的態度,留住自己的“青春”
,在歸來山風景區開發竣工之日,一定相攜再到歸蘭山來,還住在金剪刀的木樓,領略山水風情,留下更加美麗的千戶水寨和陽和河的嶄新記憶。
歸來山及水族風情景區破土動工了!
慕名前來歸來山看佛、看神龜,到歸蘭山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它的神奇吸引著人們;它的美景吸引著人們;它的純淨吸引著人們;它神秘的民族吸引著人們……
潘鄉長在欣喜之餘,有些受不了了,那種對環境汙染的擔心正在不知不覺中與日俱增,正在印證作者山雨在《佛隱歸蘭山》故事中的描述,他希望歸蘭山永遠是畫家筆下的《百花爭豔圖》,永遠是世人喜愛的“綠寶石”
,迫不及待地寫了份“歸蘭山風景區環境保護措施及對策”
專題報告,送到了政府主管部門領導的辦公桌上。
一條從地球綠色城市都勻直通歸蘭山景區的高等級公路正在加緊修建,屆時行程隻需十幾分鍾,神佛、神龜將笑迎天下客。
(2013.12.8定稿於貴陽龍硯東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