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各有所長,用人就要用人之長(1 / 1)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於用人之長。”管理者若能合理地用人,善於用之所長,工作自然得心應手。

孔子認為,人之才能、品德參差不齊,在使用人才時,應盡其所長,避其所短。因此,孔子強調領導者要了解下屬的能力、誌向、性格和主張,分析其優勢和不足,然後用其所長。孔子對其弟子的才能和心理特點也了解得非常清楚,把他們分為長於“德行”、長於“言語”、長於“政事”和長於“文學”幾類。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子路;文學:子遊、子夏(《論語·先進》)。意思是道德修養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會說話的有:宰我、子貢;宜於從政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遊、子夏。

這十個人即孔門弟子中著名的“四科十哲”,是《論語》中經常見到的人物。十個指頭不一般齊,人的才能也是一樣,總是各有所長。領導者要善於發現每個下屬的特點和所長,加以培養和任用,揚長避短,知人善任,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和積極性,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據馮夢龍《智囊補》記載,孔子善於用人之長。有一次,孔子騎馬過街,他的馬不小心吃了別人的糧食,糧食的主人特別生氣,就把馬扣留下來。孔子有名的弟子子貢前去討馬,費盡口舌,仍是無功而返。孔子聽後,說:“你是不適合去做這件事的。”於是派另外一個弟子馬圖去找那戶人家說情。馬圖到了主人家,對主人說:“如果你不是出去耕田,我也不到處遊玩,你專心守你的糧食,我認真管好我的馬,我的馬又怎麼會去偷吃你的糧食呢?”主人無奈,把馬解開歸還了孔子。

馬圖說的話至情至深,所以此人能聽進去,子貢文質彬彬,總喜歡舞文弄墨,然而農夫的文化程度不高,屬於粗獷之人,又怎麼會有耐心去聽子貢說教呢?

所以,馮夢龍稱讚孔子:聖人達人之情,故能盡人之用。

用人所長,事半功倍。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長於此者,未必長於彼。在一個部門能夠發揮優勢的未必就能夠在另一個部門大施才華、大展宏圖。長於戰略思考、周密計劃的參謀性人才不一定能帶好兵、打好仗;而善於帶兵打仗的指揮官也未必就是個好的戰略家或軍事理論家。因此,對於用人還是要強調“因材善用”。

在深圳等沿海城市,企業家選拔人才時不再問“他能跟我合得來嗎”,而是問“他做過什麼貢獻”;不再問“他能做什麼”,而是問“他能做好什麼”。他們選人是選某一方麵有特長的人,而不是選各個方麵都“差不多”的人,因為這種人盡管有些缺點,可是終有一技之長,若能像園藝師對花那樣,盡力使他們的優點得以發揮,他們就能在工作中獨當一麵,發揮長處,就能各安其位,人盡其才。而如果不能用人之長,勢必造成低效率、低成果。講求經濟效益首先要講求人的使用效益,一個人才數量雖少但分配合理的企業,比一個人才數量雖多而分配不合理的企業,能夠取得更大的成果。

每個人都有長處,管理者要善於發現每個人的長處,並使他們向著一個目標努力,這樣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