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取得實效?
因各方對巴以間接談判的動機各不相同,特別是巴以雙方的期望值迥異,間接談判難以取得實效。
首先,巴方對和談的基本立場是:以政府必須在約旦河西岸、特別是東耶路撒冷停建猶太人定居點,不接受任何關於建立巴以臨時邊界的建議,談判必須涉及邊界、耶路撒冷、巴難民回歸等核心問題,尋求一攬子解決方案;以方的基本立場為:在東耶路撒冷興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活動不會停止,有關巴最終地位問題隻能通過直接談判解決。同時,以方更傾向於先談經濟和安全問題,逐步過渡到最終地位談判。顯然,雙方立場“針尖對麥芒”,調和的餘地極為有限。奧巴馬政府最為關注的是能否維持“談而不斷”的態勢,以達到穩住阿拉伯國家,保證美國在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略推進。同時,長期主導中東事務的美國對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難度心知肚明,內心裏也不指望通過間接談判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其次,巴方雖勉強同意複談,但為之設定了四個月的期限,顯然是要對內塔尼亞胡政府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同時,阿巴斯對美方的承諾也心存疑慮,很可能在四個月期限後以中斷談判要挾美國向以方施加更大壓力。與之相應,內塔尼亞胡宣布暫時凍結擴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決定也將於今年9月到期。屆時,他將麵臨右翼宗教和民族主義勢力要求繼續擴建定居點的壓力。除非他決心使聯合政府“脫胎換骨”,與前進黨和工黨重組一個中左聯盟,否則將麵臨倒台的危險。
再者,間接談判中的關鍵角色既不是以色列,也不是巴民族權力機構,而是在巴以雙方之間做“傳話筒”的美國。從美國對巴以雙方的承諾內容來看,不僅是難以做到、或者幹脆說根本就不可能履行。可以想見,間接談判的進程十分脆弱,一旦美國的承諾落空,將隨時有“談崩”的危險。正如以色列媒體所說:“間接談判隻不過是為了恢複談判進程,而非為了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