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銀行時代將被終結?
互聯網金融時代,將有兩股勢力角逐金融地盤,無論是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演進成的新物種,還是新興互聯網金融的新勢力,都將長期共存於同一個江湖,在博弈和廝殺中推動金融的創新,回歸金融的本質。
互聯網金融時代,一個江湖,兩大派係。
自命為攪局者的馬雲認為:“未來的金融有兩大機會,一個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第二個是互聯網金融,純粹的外行領導。”
馬雲口中的兩大機會的主角,就是未來互聯網金融時代爭奪金融地盤的兩大派係。
時下,互聯網金融正在成為最時髦、最火爆的話題之一。阿裏金融更是來勢洶洶,似乎真有馬雲所言的“銀行不革命,那就革銀行的命”的架勢,從餘額寶吸金到資產證券化試水,無不刺痛傳統銀行業的神經,讓銀行業大喊“狼來了”。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有人認為,隻要是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都能稱之為“互聯網金融”;也有人認為,互聯網金融主要指依托於互聯網產生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而傳統金融對互聯網工具的使用,隻能稱之為“金融互聯網化”。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常務副院長廖理教授更關注互聯網金融的現實發展,他認為,現在就對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做一個全麵的定義,還為時過早。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聖教授用大山和小樹來比喻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之間的體量,他認為,雖然後者的成長性很強,但三五年內,這個比例不會有什麼大變化。互聯網金融對於傳統銀行的顛覆必然發生,但不是現在。目前,互聯網金融最現實的重要意義在於:通過“鯰魚效應”,推動傳統金融進行創新和改革。
“烏托邦”如何回到現實?
在很多互聯網金融的推崇者心中,都有一個理想化的互聯網金融“烏托邦”,一時間,“脫媒”“自金融”成為熱詞。在他們心中那個理想的世界裏,隻需要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金融的交易就可以完全實現“脫媒”,不需要任何的中介機構;每個人都是“自金融”,可以將自己的資金借貸給互聯網上任何的人。當然,這個人必須是經過互聯網技術認證過信用等級的。互聯網也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將個人信用與借貸資金進行最佳配置。交易時,借貸雙方賬戶裏的錢都不需要存取,由移動終端實現無縫交易。賬戶餘額會由移動終端自動購買金融產品進行理財。
人們對互聯網金融世界的憧憬折射在現實中,就是對現有壟斷金融體係極度貪婪的厭惡。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上榜的中國9家商業銀行占據所有中國89家公司利潤總額的55.2%。本應為實體經濟輸血的金融體係成了名副其實的吸血鬼。
互聯網金融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平等的金融世界,從理論上顛覆了銀行利差生存根基。那麼,這個理想的世界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
滕斌聖教授給過於理想化的互聯網金融潑了冷水,他認為,至少在三到五年內,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沒有真正意義的交集。隨著時間的推移,銀行的信用卡、理財等部分業務會逐步被互聯網金融替代,銀行自己也會把原有業務放到網上進行。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相對,有著先天劣勢,因此互聯網金融有顛覆傳統銀行的機會,但需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如何從壟斷市場中突圍?
金融是一個壟斷行業,隻要國家的金融管理體製不發生大變化,現有金融體製就不可能被互聯網金融徹底顛覆。至少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造成的更多是一種思想和精神層麵的衝擊,從現實層麵看,還遠遠未到顛覆傳統金融的量級。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互聯網金融實驗室研究部總監周新旺教授長期從事互聯網金融的研究,他認為,互聯網金融可以讓傳統金融體係更加高效、靈活,透明度更高,風險更可控。對目前的創業者來說,更好的機會還是從新型的金融服務業入手,選擇傳統金融領域裏麵,亟待解決而又解決得不好的一個細分領域來做深度開發,抓住產業鏈裏的一個環節,徹底做好相關服務,而不是老想著去顛覆傳統金融。
作為一個年輕的互聯網金融創業者,人人貸商務顧問(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適時認為,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在各自的專業領域裏都有優勢。比如,抵押類的金融需求還是大型金融機構的領域,而新興互聯網金融則針對個人小額的信用需求有優勢。目前,傳統銀行的生存模式主要還是利差,即使在傳統金融互聯網化過程中,它們僅僅把互聯網作為工具來使用,沒有基因的變化;而互聯網金融則倚重社交網絡信息和大數據產生額外價值,這是傳統金融機構所不能比的。
外來模式如何本土化生存?
互聯網金融生存在一個傳統金融主導的體係內,即使是國外已經運營成熟的模式,移植到國內後,在本土化過程中也會產生變異,甚至可能像團購那樣走向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