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的角色落差
卷首語
對於可再生能源在行業中的定位,大眾與行業出現了較大的差距。對於行業來說,需要更多的隻是普及,來消弭或減少這種認識上的偏差。
兩會之前,整個能源行業再度成為了全社會的熱議話題,一部《穹頂之下》讓中國能源產業在環境影響上的短板,在最短時間內暴露在了大眾麵前。
這是柴靜的勝利,也是大眾傳播的勝利,可惜偏偏不會是中國能源行業的勝利,至少對於傳統能源來說肯定不是。
除開片中一些技術細節上存在的錯誤和值得商榷的邏輯與觀點,對於清潔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推廣更有利於平衡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觀點,是代表了社會與行業主流方向的。
隻不過對於行業媒體來說,值得我們思考的部分遠不止於此。如果從2000年開始啟動的西氣東輸開始算起,中國清潔能源推廣已經經過了15個年頭。光伏產業在國內的興起也超過10年之久。
但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道路卻並不是一帆風順。以光伏為例,盡管從一開始,中國就迅速成為全球產能第一。但這並沒有改變光伏非完全市場化的地位,也就是說光伏並沒有成為具備獨立商品屬性的商品。在市場上,先是遭遇到經濟危機,在宏觀層麵遭到打擊;緊接著,由於產能擴張過快,而下遊市場又有限,大批小企業走向破產,產業進入重組期。
當然,這也絕非中國所獨有的問題。在經曆了行業震蕩、低油價時代等諸多考驗之後,世界光伏大國正在或者未來將要做的事情就是逐步減少光伏補貼或是改變補貼標準,實現光伏產業的完全市場化。
非完全市場化隻是可再生能源目前諸多不足的一個。種類眾多的可再生能源,也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國家和地區。譬如說生物質能,在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其邊際成本無疑要大大低於OECD國家。
而光伏和風電更是資源區域多寡差異很大的典型。德國年平均光照時間不到2000小時,卻發展了大規模的光伏,並且放棄核電。這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需要跨國電力輸送,既不安全,更不廉價。因此,盡管德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快、程度高,但是其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至少達到40%的目標也非一片坦途。
可再生能源現階段的這些問題已經得到行業普遍認同,解決也更多的是時間問題。但是由於環境容量的日趨收緊和大眾對環境的要求快速增長。可再生能源在大眾認識中的定位也日漸水漲船高。
當公眾的期望值與行業現實相碰撞,可再生能源的定位落差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從行業角度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比重中的增加也更多的是時間問題。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行業需要更多的走近大眾,消弭這種認識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