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老板的管理哲學:當領頭羊遭遇領導力(1 / 3)

“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敵不過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綿羊”,一個組織的成敗往往取決於組織的領導,領袖的魅力、魄力、預見力指引組織正確的目標和方向,而領袖的一個錯誤決斷很可能就將組織帶入困境,舉步維艱。

前一段時間,在一次回程的旅途中,偶然讀到了一個關於領頭羊的故事,傳統觀念裏動物世界甄選頭領的惟一指標就是力量,然而實際的情況卻不盡然,對於人類而言,更有不少有益的啟示。

故事的起因是一位農場主為了解決某塊草皮過於茂盛又無暇修剪的困擾,從朋友的牧場買來了兩頭羊。其中一頭體型較大,農場主管它叫麥克,另一頭比較瘦小,叫佩蒂。

剛來農場的時候,麥克和佩蒂被關在籠子裏,籠子是用鋼管焊起來的,整個白天,麥克都不停地撞擊鐵欄杆,直到晚上筋疲力盡了,才稍稍收斂,而佩蒂,隻在起初撞了幾下後就伏在了一邊,再也沒撞過。

過了幾天後,麥克和佩蒂開始被散放在外麵,小狗歐迪負責看護它們,歐迪的個頭比它們小得多,但卻異常凶悍,總喜歡追著麥克和佩蒂玩。起初,麥克和佩蒂隻顧埋頭四竄,直到有一次,佩蒂停下來朝歐迪衝來的方向頂了回去,歐迪立刻停了下來,和佩蒂對視了會兒後悻悻地走開了,於是麥克和佩蒂發現,歐迪也不如看上去的那麼可怕,經曆了這件事後,歐迪從此都隻遠遠的待在麥克和佩蒂附近。

麥克和佩蒂對事情的反應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喂它們吃蔬菜,佩蒂猶豫了會兒,過來聞了聞,就吃了,而麥克看到佩蒂吃了,聞也不聞就開始吃了;把它倆拴在鏈子上,有人靠近時,佩蒂從起初的抵製然後漸漸接受,而麥克一直都是死命地往後躲。

漸漸的,農場主發現,大個的麥克總是跟在小個的佩蒂身後,佩蒂去哪裏,麥克也去哪裏,而到了一個新地方,先吃草的一定是佩蒂,麥克都是在佩蒂吃過之後才開始,看來,佩蒂已經成了麥克佩蒂“羊群”的領頭羊了。

為什麼小個的佩蒂最後反而成了領頭羊,讓我們來看看佩蒂身上優於麥克的一些特質。

冷靜和準確的判斷力

當被帶離自己熟悉的領域,動物的本能反應就是慌亂和不安,在這一點上,麥克和佩蒂並無本質區別。但麵對鋼製的籠子,麥克一味地亂衝亂撞,反觀佩蒂,隻在最初嚐試了幾次就放棄了,可見佩蒂有優於麥克的冷靜以及準確的判斷力。

現代組織所要麵對的環境紛繁複雜、瞬息萬變。這就要求作為組織舵手的領導者必須具備優良的心理素質和準確的判斷力,正確的航道是組織存活的基礎,試想,一個目標都是錯誤的組織又怎麼能夠生存、發展和壯大呢?而一旦因為一點風浪,舵手就慌了手腳不知所措,或者幹脆就盲目判斷,駛向錯誤的航道,那麼組織離覆滅也就不遠了。

勇於接受挑戰和反抗精神

麵對小狗歐迪的追逐,佩蒂從起初的逃竄到最後的反抗正體現了一個作為組織領導者極為重要的特質——勇於接受挑戰和反抗精神。

正如本文開篇提到的,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敵不過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綿羊。事實上,在正常條件下,獅子是不甘於被綿羊帶領的,這樣的組織從存在伊始即是不合理的,換言之,在合理化的組織中,一個沒有挑戰和反抗精神的人是不會被推舉為領導的。那麼,這句諺語實際上就引申為一個不合理的組織同一個合理組織之間的對抗,結果顯而易見。

納新和開拓能力

成為領導也許隻是一個瞬間,但被認可為領導無疑必須是一個過程。動物世界甄選領導相對更為純粹,佩蒂向同伴顯示出了更強的納新和開拓能力,勇於嚐試從未吃過的蔬菜,於是麥克不得不遵從甚至願意遵從佩蒂,因為遵從一個自己認可的,比自己更具納新和開拓能力的領導會比自己不知所措可靠得多。

懂得妥協和善於交際

佩蒂對待不懷好意的歐迪顯示了強硬的一麵,但在對待掌握它命運的人類時則表現出了願意妥協,可見,對於一個領導者而言,勇於低頭比一味強硬更重要。

任何組織都不可能是獨立的,否則也就沒有了組織存在的意義,於是決定了組織必須同外界溝通和交際。或者強硬,或者妥協,這些都必須是組織的領導者權衡下決定的。如果該強硬的沒有強硬,該妥協的又沒有妥協,不光會影響組織的短期利益,甚至會影響組織的存亡。所以作為一個組織的領導必須懂得妥協和善於交際。

把握機遇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麥克和佩蒂在原先的羊群中都不是領頭羊,而如果沒有把他們從羊群中帶出來,佩蒂到死都不會成為領頭羊,同時,如果麥克表現出比佩蒂更強的判斷力、開拓能力等等領導者素質,那麼最終成為領頭羊的就是麥克了。可見,能把握住機遇也是領導者必不可少的特質。

以上五點,正是佩蒂區別於麥克的特質,同時也是決定佩蒂領導麥克的關鍵。當然,人類組織的種類繁多,內部結構和麵臨的環境也更為複雜,但以上的領導力素質應該是共通的,人類組織也是從最初的“羊群”一類的原始組織發展起來的,而且,不得不承認的是,以原始組織的方式“自然”推選組織的領導者才是最為合理的甄選領導者的方式,對組織的發展和壯大也最為有利。

(資料來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作者:計淵)[2][2]附錄:

國家出台的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

對企業來說,政策是最現實的投入,研究並用好用活國家對企業的一係列政策,對任何類型的企業都很重要。近年來,為了推進企業改革和發展,國家先後出台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對企業起著指導和扶持的作用。例如:產業政策;投資政策;技改貼息政策;債轉股政策;兼並破產政策;稅收政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政策;鼓勵出口企業政策;以及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等。

下麵節選了部分國家支持與資助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

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國家出台的促進市場經濟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及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各類政策至少有上百件,這些政策有的出自於國務院,有的出自於不同的政府部門。由於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各地方政府相應開展了“科教興省”、“科教興市”、“科教興縣”的策略,除了國家發布的各類政策措施之外,各級地方政府也發布了地方性的相應的政策,這些政策數量很大,難以詳盡統計。總體看這些年發布的政策,有以下一些特征:

1.構建創新環境的一般性政策和針對中小企業的特定政策

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政府一直在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製,出台的大量法規政策都是鼓勵發展經濟,鼓勵各類經濟實體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促進一個公平競爭、公開透明的市場經濟環境。例如1982年全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補充。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憲法修正案規定:對各種經濟成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努力創造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社會及市場環境。要鼓勵、支持企業以市場導向和需求自主決定企業經營和發展。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憲法修正案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這些法律規定,為中國經濟發展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宏觀環境,而中國中小企業正是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組成力量,也是這些宏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除了環境構建的一般性政策外,20多年來,政府還陸續發布了許多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如1996年通過的《鄉鎮企業法》、2003年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2005年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這些法律法規對各類中小企業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