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人物
作者:紀汶汐 沈 多
活著就得選擇,人生中的抉擇往往都是兩難的決定
“地震讓我明白活著就得選擇:如果你是那個母親,你會怎麼選?在生命的抉擇麵前,人是很無力的,無論你選擇誰,放棄誰,都不可能是正確的。”
在拍攝《唐山大地震》前,徐帆跟隨劇組去了一趟漢旺鎮,那裏作為地震遺址,除了街麵上被掃出一條可以走的路外,基本上都保持了原貌。一幢宿舍樓,一半立著,一半塌了,能看到半間房的寫字桌上放著的茶杯,街麵上包子鋪、雜貨鋪殘留著的東西也都還在,能想象以前那一派市井生活氣象,轉眼便毀滅了。眼前的每一幕帶給徐帆的震撼,歸總到最深切的一句感受是:“活著真好!”
在電影《唐山大地震》預告片的發布會上,徐帆落了三次眼淚。
徐帆飾演的李元妮在地震之前是一名紡織廠的女工,丈夫是跑長途的司機,她原本擁有一對雙胞胎的兒女,日子過得幸福而美滿。可是就在地震的一瞬間,她什麼都沒有了,包括丈夫,還有家。然而最難的是,一塊樓板壓在兩個孩子身上,救了這個救不了那個,而她卻必須做出選擇。
這對母親來說太殘忍了,兩個孩子同時被壓在一塊樓板下麵,你救誰?隻有短暫的幾秒鍾時間,李元妮最終選擇了兒子小達。扮演女兒的小演員明知道這是在演戲,仍然受到了傷害,在發布會上她問徐帆:“媽媽為什麼不救我呢?我也是你的孩子啊。”就是這番話讓徐帆在眾人麵前淚流不止。
大約有六年了,這是徐帆繼《手機》後,再次與丈夫馮小剛合作。馮導絲毫沒有因為徐帆現實中的身份而手軟,他把一個大難題拋給了主角徐帆。很多人都在問,是什麼讓李元妮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重男輕女嗎?因為兒子體弱多病嗎?“因為……她不知道女兒是死是活,聽不到一點聲音,但是聽到兒子發出一點微弱的聲音,選擇兒子,隻是因為聽得見聲音。”
那場戲讓性格豪爽的徐帆拍得格外糾結,我們很想知道,如果是徐帆本身麵臨那樣的選擇,她會怎麼做?徐帆停頓了幾秒鍾,“如果是以我個人的性格,可能也是李元妮這樣的選擇,因為她沒有辦法,她直接麵對著一個能夠出聲的和一個不能出聲的,你說她選擇哪個? ”
在生命的抉擇麵前,人是很無力的,無論你選擇誰,放棄誰,都不可能是正確的。人生中的抉擇往往都是兩難的決定,人生的痛苦和厚重也來源於此。
這個選擇之後延伸出來的故事才是這部戲想表達的重點——活下來隻是開始,地震對人的內心造成的傷害,餘震是很長的。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我們能夠調整的是對待事實的態度,對影響它未來的走向。
愛,讓我有安全感
“好人的定義是什麼?一點私心也不能有,一味地委屈自己,成全別人?徐帆說她做不到,她也不相信這個世界有這種完美的人。她寧可做一個在自己舒服自在的前提下與人為善的大女人。”
從拍完《唐山大地震》之後,徐帆就開始以一個更深遠的視角去關注一個人群——那些在災難中幸存的孤兒們。因為這部戲給她的啟示是:活下來隻是開始,地震對人的內心造成的傷害,餘震是很長的。而在這中間,最需要幫助的是孩子。
“孩子不像成人,他們是最弱勢的群體,在他最無助、缺乏自理能力的時候,大人沒有給他正確引導和足夠關愛的話,他的心理容易產生扭曲。電影中我的女兒因為我沒去救她,從7歲開始就有心理陰影,幾十年都未能治愈,這給我的震撼很大,於是就有了發起一個計劃幫助更多孩子的想法。”
從今年初開始,徐帆開始投入一項“關愛兒童”的計劃,她和自己的團隊用了很長時間來討論,終於確定了這個長期公益項目的名字——“M計劃”。M來源於“MOTHER”“MATERNAL”,實際上,M是一個有關母愛的字母,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幾乎都通用的一個單音字就是“MAMA”。而徐帆發起的這個計劃也與母愛有關:“其實就是希望能喚起更多人發自內心的關愛,一起來幫助兒童,讓更多的孩子得到溫暖。”
在過去的幾年裏,徐帆一直默默地參與過很多公益和慈善活動。但是這一回,在成立“M計劃”之後,她頭一次打破“低調”做公益的習慣,不遺餘力地對“M計劃”進行著“高調”推廣。盡管是在做善事,人們也會習慣性地質疑一下:“你是在作秀嗎?你的賬目是透明的嗎?”這一點徐帆早就考慮到了,但是她認為,“好多事情你想的那麼透徹的話,可能這事你就挪不了步了。我就覺得我先做做看吧,現在我不敢想做的有多好,一點一點去完善吧。” “我覺得做慈善是到老了都能做的事情。從自私一點的角度想,你在關愛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溫暖自己,這是一個完善自我的過程,何樂而不為呢。”
這其實就是一個母親純粹的心思。心甘情願地付出愛,不要去想回報!
女人,一旦成了母親就變得特別勇敢了
“在公眾模糊而好奇的視線之外,徐帆領養了一個漂亮的小女兒,徐帆一直在精心細致地做著一個母親。長久以來,她不願意將這個身份公之於眾,因為她本能地想將孩子保護在身後。而這一次,她第一次坦然地站出來說,‘我承認,我是一個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