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人才的管理與培養模式探索(1 / 2)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人才的管理與培養模式探索

教育管理

作者:陳新元 蔣林 李遠慧 曾良才 張婉瑞

摘要:目前,許多工科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采用簡單僵化的模式去培養人才,導致學生沒有特色,既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素質教育與教改方向。本文以機電人才多樣化培養模式研究為切入點,根據我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構建獨具特色的機電人才培養模式,力爭將不同類型的學生培養成與其自身能力、知識水平相適應的人才,為我國機電人才教育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機械電子工程 人才培養 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機電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是國家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水平對保持工業持續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機電專業的本科教學是以培養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使其具備應用機械、電子、傳感、測試和計算機技術,從事機電設備及其自動化技術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麵工作的能力[2],而我國現階段正處於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型的關鍵時期。盡快實現這一重大轉變,人才是關鍵。培養大批適應製造業發展急需的機電專業人才,對我國機械工程高等教育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難得的機遇[3]。工科領域人才培養有別於其它學科,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專業基礎知識,更需要具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知識是可以傳授的,但實踐能力是無法傳承,必須經過不斷實踐和積累才能獲得。

根據社會發展,我們探索出一套適應機電人才分類培養的實踐教學體係,以期解決當前高等教育中實踐環節的“短板效應”難題,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一種滿足個性培養的多元化、多層次的實踐教學模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理論創新能力、科研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又能激發學生對學科專業和科學研究的興趣。

1. 培養模式的思路和定位

堅持用產學研相結合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以應用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為導向,兼顧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兼顧學生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冶金企業和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特色將相應的科研經驗引入到教學中來,並建立相應的產學研基地,與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相關的企業發展密切合作關係,構建良好的產學研運行機製。

2. 打通多樣化機電人才培養通道

人才培養方案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寬厚知識和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前提[4-6]。以人才終端市場對人才的期望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到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學生畢業的去向市場做調研與考察,以他們對畢業生的期望作為我們努力的方向,讓教師的科研盡量與這個目標吻合,學生的實習場所也以此為據進行取舍。了解往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教學改革的意見,調整培養方案適應市場需求。解決目前教學中出現的高分低能的問題,讓我校培養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學生與人才終端市場形成無縫連接。

2.1 建立教學科研互動的實踐教學模式

充分利用校內的科研平台與實習基地,將實踐教育與科研相結合,建立教學與科研資源共享的平台。並探索漸進性實踐模式:先開始校外實習,接觸科研環境,培養科研興趣,夯實基本功;接著增加校外實踐,提高理論結合實際能力;最後加強專業與科研實踐,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素養。

2.2 探索多樣化的合作教育實踐模式

開展符合學科特點的多種方式產學研合作教育。學生走出去到企業與研究所等生產第一線實踐;將企業與研究所的專家請過來講學;學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創建實習基地,可以同時培訓在校生與員工,並讓他們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