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入“走轉改”,提振精氣神(2 / 2)

帶著感情“走基層”,才能從群眾角度看問題。在“走轉改”活動中,采編人員與人民群眾情相通、意相連,真切領悟了“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的深刻內涵。鎮江日報記者在丹徒區寶堰鎮采訪葡萄種植時,當地政府希望記者報道發展葡萄種植取得的成績,而記者經過深入采訪後卻發現了葡萄銷售難的問題,但“官方”對此並不認可。是站在“官方”立場進行報道,還是站在百姓角度看待問題?記者最終選擇了後者。采寫的《“今年的葡萄不好賣!”》,不僅客觀地反映了寶堰鎮葡萄銷售難,而且將報道視野放大到丹徒區和句容市,在更宏觀的層麵上反映了農村普遍存在的葡萄銷售難問題。報道數據翔實,真實可信,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和有關方麵的高度重視。

帶著感情“走基層”,才能幫助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我們認為,隻有把感情融入日常職業規範中去,瞄準民生焦點,反映群眾疾苦,回應社會關切,把老百姓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才能幫助群眾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丹徒江心洲2011年萵苣嚴重滯銷,金山網第一時間派出記者趕赴現場采訪,並運用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表現形式即時建立了網頁專題——“江心洲搶救萵苣大行動”,同時在金山網論壇開設了相關討論帖,促成了菜農手中數千噸萵苣積壓問題順利解決。金山網的這組專題報道也因此獲得了2011年度江蘇省網絡好新聞二等獎。

帶著感情“走基層”,才能更好地為民鼓與呼。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民生的需求如何保證?從“走轉改”報道中可以看出,不少稿件采訪紮實,沒有回避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這些矛盾和問題。京江晚報記者在鄉鎮衛生站蹲點一天,通過與采訪對象溝通交流,發現了農村看病難的深層次原因:一是農村交通和老人行動的雙重“不便”,二是鄉鎮醫生待遇不高,青黃不接,出診既麵臨醫療風險,又存在人手不足問題。采寫的《農村看病不貴,但就診有點難》一文,因為真實客觀、娓娓道來,所以情感的分量顯得尤為厚重。

新聞職業作風:在“走轉改”中深入

新聞前輩範敬宜先生曾經多次強調: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新聞記者的生命,它來自於記者的人格修養和對新聞事業的由衷熱愛。

熱愛,又來自於新聞工作者對新聞職業的敬重,來自於對新聞責任和新聞使命的認識,來自於發自心底的職業自豪感。有了這種熱愛,才能養成優良的新聞職業作風,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事業之中,也才能在新聞行業內生存立足。

然而,一項相關調查顯示:兩成職場人士處於職業枯竭狀態,中國每100人中就有12人嚴重情緒耗竭,9個人嚴重憤世嫉俗。職業枯竭的主要症狀是對工作缺乏熱情、工作效率不高。“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最容易產生職業枯竭感。”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張西超認為,“傳媒、律師、醫生、教師等都屬職業枯竭的高危人群。”

確實,當今浮躁喧囂的社會風氣對新聞工作者職業作風產生了不小的負麵影響。如何消除職業枯竭狀態?如何有效地提振精氣神?又如何練就愛崗敬業的新聞職業作風,從而通過深入的采訪報道體現出新聞對社會的價值?“走轉改”就是改進新聞職業作風和加強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著力點。鎮江日報一位女記者來到鎮江市排水管理處蹲點,體驗下水道工人的工作情況。她克服恐懼,與全國勞模唐順平一起下井,親身感受下水道工人鏟除淤泥的艱辛,采寫的體驗式報道《與下水道工人在一起》,受到了報社內外的一致好評。

2012年底,鎮江日報把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與重大主題有機結合,著力推出了“貫徹十八大、年終走基層”係列報道。

在“走轉改”活動中,廣大新聞工作者以可貴的新聞職業精神維護了新聞事業的聲譽,以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尊重與信賴。

(王紅衛:鎮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鎮江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楊詠:鎮江報業傳媒集團編委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