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學生語文閱讀反應跨文化比較研究(上)
廣角視窗
作者:李廣 薑英傑 馬雲鵬
一、 中日小學生閱讀反應的相同點
1. 閱讀期待。引領學生進入閱讀文本,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中日小學生在閱讀中充滿閱讀興趣,滿懷閱讀期待進入閱讀文本。在被調查的95名中國小學生中,94人回答喜歡《落花生》這篇課文,一人回答不喜歡。在被調查的86名日本小學生中有85人回答喜歡《落花生》,也隻有一人回答不喜歡。尤其是日本小學生還給出了多種多樣的理由。在被調查的84名中國小學生中,有83人回答喜歡《小狐狸買手套》這篇課文,隻有一人回答不喜歡。被調查的80名日本小學生全部回答喜歡《小狐狸買手套》這篇課文。中日小學生對喜歡《小狐狸買手套》這篇課文都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可見,中日小學生絕大多數非常喜歡閱讀這兩篇課文。另外,中日小學生在閱讀中都產生了豐富的情感體驗,並積極進行表達,主動與文本進行對話,對故事情節、人物特征等進行思考與評判。這說明中日小學生是帶著強烈的閱讀期待進入閱讀文本的。
2. 對話願望:促使學生對文本深度閱讀。中日小學生在兩篇課文的閱讀過程中,均表現出了強烈的對話願望。首先,表現出了學生對文本主題、文本質料、語言方式、表達方法、人物關係等內容上的深度挖掘與理解。如學生對寫作意圖、主題思想、人物選擇與情境設計的追問,對語言特點、表達技巧、結構安排的分析等,進行了深度對話與多維交流。另外,學生還表現出了與文本作者、文本中人物強烈的對話願望。如中日學生與《落花生》中的父親、“我”的對話,與《小狐狸買手套》中的狐狸母子的對話等。此外,還有一些學生對文本本身提出了質疑,或提出了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等。這都表現出了學生希望與教師、與同學等主體進一步對話的願望。正是這種對話願望促使中日小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深度閱讀。這一過程中包含了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情感體驗與表現欲望。
3. 情感溝通:激發學生產生閱讀反應。中日小學生在文本閱讀過程中,通過深度閱讀產生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如《落花生》一文中,學生對文中美與善的價值觀的理解、對文中人物品嚐各種花生食品收獲喜悅的感受、對父親和“我”說的話的回味與體驗;《小狐狸買手套》中對狐狸媽媽矛盾心理的感受,對狐狸媽媽掛念,擔心小狐狸的心情的感受,對狐狸母子間的親情的感受等。學生不僅僅在閱讀文本中產生了各種情感體驗,而且還產生了情感溝通的需要。學生在問卷回答中采用了驚歎、讚美、疑問、好奇、擔心等帶有情感色彩的詞語、句式和標點符號等,表達了閱讀中情感溝通的需要。如對花生的果實長在土裏的驚歎,對花生默默奉獻精神的讚美,對狐狸媽媽半路停下腳步,讓小狐狸獨自前往鎮上買手套的不解,對小狐狸命運的擔心,對狐狸母子相聚後的感動等。正是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產生的情感體驗、進行的情感溝通,促使學生表現出了豐富的閱讀反應。
4. 思考判斷:折射學生閱讀價值取向。中日小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均表現出了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思維活動過程。如對《落花生》中關於“外表美”“內在美”“人的價值”等嚴肅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對父親和“我”說的話的理解等;對《小狐狸買手套》中關於“人與動物的關係”的思考,對“事物因果關係”的分析,對人類與狐狸母子的建議等,均表現出了中日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判斷等思維活動的深度。而且,中日小學生在思考與判斷中都帶有各自的價值取向,盡管表現出了無意識的色彩,但這正表現出了受各自民族文化影響的深深烙印。
二、 中日小學生閱讀反應的不同點
1. 信息獲取:理性思考與感性反應。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過程,但在閱讀中,中日小學生獲取信息的心理特征並不相同。通過《落花生》和《小狐狸買手套》兩個文本的調查發現,中國小學生的閱讀活動充滿理性色彩。而日本小學生則帶有明顯的感性傾向。也就是說,中國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多的是思維活動,而日本小學生更多的是感性反應。如《落花生》一文中,對父親和“我”說的話的理解,中日小學生間存在很大差異。中國小學生的回答集中在“不要愛慕虛榮”“不要炫耀自己”“做人要謙虛”“外表無關緊要,內心好最重要”這四個答案上。答案抽象,概括性強,富於理性。而日本小學生的回答則富於感性,具體而生動。像“為他人做有意義的事情,希望看到他人的笑臉”“挖出來才知道,有一種期待感”等答案。再如,中國小學生喜歡《落花生》一文的理由集中在“受到了教育”和“了解了花生”兩個方麵,表現出了較濃的理性色彩。而日本小學生喜歡《落花生》的理由則多種多樣,更趨於感性。在閱讀《小狐狸買手套》一文中,中國小學生主要是從狐狸媽媽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日本小學生主要是從外界自然環境條件上,或從小狐狸的角度分析原因,也表現出了中日小學生閱讀過程中獲取信息心理過程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