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語文滋養兒童的言語生命(1 / 1)

用語文滋養兒童的言語生命

杏壇抒懷

作者:沈玉芬

第四屆課堂教學大賽特等獎獲得者,蘇州市盛澤實驗小學教師)

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之“本”,就是兒童的言語生命。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兒童言語生命的充分發展。言語的生命性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屬性。語文教學應該煥發兒童言語生命的活力。因而語文教學應該是:從重言語技能訓練轉向重言語動機和人格養育;從重語文能力的培養轉向重言語生命的發展;從重文本讀寫轉向重生命表達,發現每個兒童的言語生命潛能、才情和天性、個性,順應兒童言語智能的自我生長,促進兒童言語生命的最優發展。

因文而教。優秀的文本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麼寫,這幾者之間是完美統一的。閱讀教學不能隻帶學生跟著課文內容跑,而是要借助課文這一例子,破解言語的密碼,實現言語的習得,使學生獲得言語生命的發展。課文是多姿多彩的世界,特定的文體有特定的閱讀方式,每個文本有著各自的文本價值。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內容,因文而教,這是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順學而導。什麼是“教學活動”?王尚文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是學生自身的讀、寫、聽、說活動,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有效地組織學生的讀寫聽說活動,並在這一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啟發、引導、指點、示範。”許多名師的課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教師“啟發、引導、指點、示範”得有效,這是順應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行為,是指向於學生有效的“學的活動”。不同的學情用不同的教法。這是解決怎麼教的問題。

隨境而練。入編語文教材的選文,是根據不同學段語文學習的需要編撰而成的。如果教師隨便抓一篇課文,套進學段教學目標後,強塞給學生,結果肯定適得其反。學習什麼樣的語文知識,培養什麼樣的語文能力,學到什麼程度,教到什麼程度,除了以學段目標為前提外,還取決於教材一篇篇選文所提供的語境,隨境而練,是語文教學的獨特之處。

適性而為。經常感歎於一些公開課的精巧,就如珍貴的藝術品,每一句話,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訓練,無不精雕細琢。可再精美的藝術品一旦雕琢的痕跡太明顯,往往會缺少一點靈氣,一種純天然的生命魅力,如此課堂在功利性的驅使下,早已流失了應有的存在價值而變得形同“作秀”,這是沒有契合學生言語生命需要的教學。

教師應順應學生言語生命需求,培養言語個性;喚醒言語生命意識,開發言語潛能;扶助言語生命成長,引領言語自我實現。不同的天性有不同的行為。契合學生言語生命需要的教學,應讓每一個學生的言語生命的天性、個性能得到最大發展,是柳樹就長成柳樹,是鬆樹就長成鬆樹,而不修剪成整齊劃一的“樹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