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
商圈 商圈調查 自身的客流 分享客流 派生客流
二、填空題
1.商圈由、和構成。
2.是離門店最近、顧客密度最高的區域,每個顧客的平均購貨額也最高。
3.顧客來源可分為、和三部分。
4.零售引力法則,又稱裏利法則,是1929年由美國學者提出的。
5.是通過計算零售商業市場飽和係數,測定特定商圈內某類商品銷售的飽和程度,用以幫助新設門店經營者了解某個地區內同行業是過多還是不足的理論。
6.是連鎖門店確定經營目標和製定經營策略的重要依據。
三、簡答題
1.簡述商圈的含義及其構成。
2.劃定商圈範圍大小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簡述確定商圈的方法。
4.如何對同業競爭店進行調查?
5.商圈調查報告的具體內容包括哪幾部分?
6.簡述店址選擇的重要性。
7.連鎖門店選址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8.門店店址選擇有哪些基本類型?
9.如何分析客流規律?
四、實訓題
1.考察並分析學校所在地重要門店店址選擇的優劣。
2.選擇門店並對其商圈進行分析,然後書寫一份商圈調查分析報告。
五、案例分析題
連鎖門店選址 細辨客流量
一、客流主要消費目標
開店選址隻注重客流量大還不夠,還要研究客流的主要消費目標。上海豫園商城(老城隍廟)是一個集園林、廟宇、市場於一體的商業區,每天的客流量達四五十萬。但是客流中大部分是遊客,不是“買客”,消費目標是走走遊遊、吃吃玩玩。因此,豫園商城吃的、玩的商品生意特別好,小商品、土特產、旅遊品暢銷。近幾年來,借用廟宇討得吉祥如意的口彩,“老廟黃金給你帶來好運氣”贏得了一部分市民和郊區農民的關注,黃金飾品銷售旺盛。但如果選擇在這裏開大百貨店,一家兩家還可能有生意,店多了就會門庭冷落。如有一家新開的百貨大商廈,麵積近萬平方米,地處北麵進廟馬路要衝,門前人流似潮,卻是“過門不入”。
肯德基重視選址,門店大多選在公園進出口附近,或是熱鬧路段十字路的轉角處。前者遊園的孩子多,後者路人多,店開在馬路轉角處最引人注意。肯德基在上海開了很多家連鎖門店,可以說“家家興隆”,其中南京西路人民公園門外這家店,營業額居世界各國的“肯德基”連鎖門店的首位。
二、客流消費水平狀況
開設商店要適應消費需要。由於生產發展狀況不同,地區風俗習慣不同,因而消費水平和消費需求也會不同。開店選址除了了解這一地區客流情況外,還要了解這個地區的消費水平,做到適銷對路、貨暢其流。南京路被稱為“中華商業第一街”,聞名中外,到這裏購物的人來自四麵八方,外地顧客占一半以上,消費結構多層次。選擇到這裏開店就要研究經營適合這裏消費水平的商品。長期以來,受群體化、一般化、工農化等影響,南京路商店經營品種以大路貨、大眾化為主。改革開放後,消費檔次被拉開,高層次消費比例上升。黃浦區在南京路開出一些上海精品商廈,生意紅火。稍後很多商廈競相效法,都賣精品和金品。一條數百米的路段,開了數十家金飾珠寶店,哪有這麼多生意?南京路客流來自各個方麵,普通消費占了多數,選擇在這裏開店,經營的品種應以中檔為主,兼顧兩頭。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商品堅持多品種、花色齊,高中低齊備、大中小都有,適應了各個層次消費的需要,連續11年獲得全國大店銷售利潤總額之冠。上海聯華超市商業公司與法國家樂福集團合資組建的家樂福超市,在曲陽新村地區開了一家自選商場,生意超過了其他自選商場。原因是什麼呢?原來這家超市公司在設點前,對該地區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消費特點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到就近菜場觀察居民買菜,根據居民需求特點,安排自選商場經營的商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譬如說新鮮蔬菜,其他的自選商場,都是事先用透明塑料紙包好,而家樂福不包,放在筐裏讓消費者自挑,價格卻比別人家便宜,結果生意特別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之前在觀察菜場居民買菜時發現居民都喜歡自己挑挑揀揀。不包裝,既省包裝費,又省包裝人工費,成本低,售價也就低,又適合當地消費習慣和特點,從而效益顯著。
問題:
1.開店選址為什麼要考慮客流主要消費目標和消費水平狀況?
2.結合案例解析肯德基和家樂福生意紅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