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個人史與影視史的重合:緬懷邵逸夫先生(1 / 3)

個人史與影視史的重合:緬懷邵逸夫先生

專家來稿

作者:張祖群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研修教授

【作者簡介】

影視大亨邵逸夫先生一、一個茶壽老人的駕鶴西去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也是一場五光十色的舞台遊戲,更是一場決定個人命運、家庭命運和聯係國家、民族前途的賭局(表1)。

2014年1月7日6時55分,一代“影視帝國教父”邵逸夫在家人的陪伴下在家中離世,享年107歲。中國兩岸三地,各界人士對這位老師的逝世展現極大的關注。新浪網第一時間開展網民對於邵逸夫逝世消息的反應的參與調查“聽聞邵逸夫去世,你的反應是?”備選答案有以下幾個:震驚,學校曾有逸夫樓;時代傳奇逝去,緬懷安息;生老病死唯有順其自然;回憶童年,喜愛邵氏出品的電影劇集;很久沒有露麵了,以為已經去世;不太知道他。於我而言,除了第6項以外,我在前5項上都打了勾。僅僅6個小時,已有897人參與,評論多達482條。在百度邵逸夫貼吧內,有人專門登記中國哪些地方的學校有以“邵逸夫”命名的教育類建築。

在北京出差的成龍提及邵逸夫逝世顯得有些感傷。“我跟他的家人發了短信,晚一點再看有什麼安排。要我講邵老板的故事,一晚上都講不完。”成龍認識邵逸夫已有50多年,最近20多年更是逢年過節都會去問候。他眼中的邵逸夫是一個可以為影視事業不眠不休的世紀老人。[1]湖南省湘潭市的邵逸夫學校在學校電子屏上打出:“爺爺您一路走好!我們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您的希望!”的字幕。畢業於湖北孝感市育才中學、孝感高中的某學子(作者訪談樣本1),在大學寒假回家探親的火車上得知這一驚人噩耗後,回憶起自己中學時代在逸夫樓學習的點滴故事,不禁潸然淚下。同樣,筆者另外一個訪談樣本也表達類似的意思:“我就讀的初中是這位先生捐建的,90年代學習電腦,也是這位先生給買的。我不懂先生的那些產業,我隻知道先生對我們有過實實在在的恩惠。我長大了,將沿著先生的腳步,將先生的愛心持續傳遞下去。”(作者訪談樣本2)還有一個訪談樣本說:“我的小學1996年漲洪水後隻剩下一推爛泥,然後有一位香港好心人邵逸夫先生幫我們蓋了新的教學樓——逸夫教學樓。”(作者訪談樣本6,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更多的人表達了對邵逸夫老先生的感謝:“感謝邵先生給浙大玉泉校區捐贈的邵科館和邵體館,它們見證了我的青春歲月。曾有幸見過老先生一麵,107歲的老人單從年紀上看就不一般。願老人走好。您留下的那麼多學校建築會福澤很多學生,希望培養出更多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培養出更多能吃苦,能默默奉獻的人。我們懷著感恩的心祝您一路走好。”(作者訪談樣本3,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先生默默的走了,留下了我們學校最引以為傲的逸夫圖書館,還留下了關於您的中國電影史考試試題。(作者訪談樣本4)

表1典型的邵逸夫傳記作品

作品1出處1章節1內容《影視大亨邵逸夫》1伍宏:《影視大亨邵逸夫》,團結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130章,3個附表1敘述了影視大亨邵逸夫波瀾壯闊的一生,是其傳奇人生的精彩傳記1《邵逸夫家族傳》1竇應泰:《邵逸夫家族傳》,華夏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112章,1個附錄1邵逸夫作為香港商界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邵氏家族的創業史,邵氏家族錯綜複雜的關係網,通過本書的梳理,脈絡變得清晰。1《邵逸夫傳》1祝春亭,祝敏娟:《邵逸夫傳》,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120章,3個附錄1再現了邵逸夫從一個初出茅廬的中學生,艱苦打拚,一步步奮鬥,最終成為香港“電影大王”,“電視大王”的真實曆程。1《百年傳奇邵逸夫大傳》1耿曉星,韓夢澤:《百年傳奇邵逸夫大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16章1講述了香港電影鼻祖、娛樂圈教父、慈善大家邵逸夫100年的傳奇人生經曆。邵逸夫叱吒娛樂圈1個世紀,打造邵氏、無線兩個影視帝國,培養了眾多優秀演藝人才,成為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齡仍在任於上市公司的第一人1《影視大王邵逸夫》1郭學勤,郭亞暉:《影視大王邵逸夫》,杭州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18章,2個附錄1邵逸夫先生是浙江寧波人,當代著名的電影製作者、慈善家。本書以生動的筆墨,介紹邵逸夫先生傳奇創業曆程,及他在電影製作業和慈善界作出的巨大貢獻。1《傳奇邵逸夫》1何南:《傳奇邵逸夫》,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18章,1個附錄1以邵逸夫先生為傳主,輻射邵氏家族及邵先生周圍的人與事。作者何南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去粗存精,去偽存真,詳實客觀地介紹了邵逸夫先生其人及與他相關的人與事。有極強曆史性。1《邵逸夫全傳》1詹幼鵬:《邵逸夫全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120回1本書全麵展現電影大亨邵逸夫先生的生平事跡。1·專家來稿張祖群:個人史與影視史的重合:緬懷邵逸夫先生 二、邵逸夫締造的影視王國

1945年抗戰勝利後,50歲的邵逸夫從新加坡轉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電影公司,徹底改變香港電影界的格局。邵逸夫買下昂貴的清水灣地皮,東挪西湊,修建邵氏影城,至今發展成為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打造了“東方的好萊塢”。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國語片中的左右對峙局麵逐漸淡化,商業片取代了政治片,成為香港電影工業的主流。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等大型國語片製片公司登陸香港後,香港國語片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邵氏兄弟”和“電懋”之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兩大”當家人邵逸夫和陸運濤之間因出身、個性、學曆背景等方麵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經營理念,他們從南洋院線業一直“廝殺”到香港製片業,其競爭經過了從良性到惡性再到和解的過程,創造了五六十年代香港國語電影業競爭中的一道奇觀。[2]20世紀70年代,“製造明星”是“邵氏電影王國”幾十年來總結出的成功經驗。素有“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之稱。當時流行黃梅調,女明星最受歡迎[3],港台黃梅影視女星紅極一時。20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先後掀起黃梅調及武俠片熱潮。世紀80年代,在與香港麗的電視(後易名亞洲電視)的這段收視戰期間,無線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台,《上海灘》、《千王群英會》、《火鳳凰》、《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風摩大江南北的經典劇集紛紛亮相,在香江兩岸甚至整個華語電視圈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視高潮。1993年,邵逸夫以獨道眼光欽點引進台劇《包青天》,果然在香港再次掀起收視狂潮,備感壓力的亞視不得不以重金請來劇中飾包青天的金超群火速跟拍《包青天》,形成香港電視史上前所未有的兩台同時段同內容電視劇對壘(《包青天》打《包青天》)的局麵。2010年元月,活到老幹到老的邵逸夫在102歲高齡決定休息,他卸任香港無線電視台行政主席職務,將這個他花費畢生心血創建的、市值164億港元的電視王國交給了方逸華打理。107歲的邵老一生富貴,壽終正寢。壯哉TVB(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壯哉邵逸夫,“六叔”這一生經曆堪比TVB劇情,跌宕起伏,傳奇一生。總之,“邵氏”電影從“天一”發展到“邵氏兄弟( 香港) 有限公司”,貫穿中國影壇大半個世紀。邵逸夫引領了香港影業乃至亞洲影視業的蓬勃發展,創造了一個無可替代的輝煌巔峰。“邵氏”家族發展曆程表明家族成員的分工合作、製作和發行並行、大製片廠製度、頻繁參加影展等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