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縣域經濟主導產業的選擇探究(2 / 2)

相對集中原則。“大而全”、“小而全”,互相模仿,互相攀比,這是縣域經濟中常見的一種小生產習氣,也是造成很多縣域間產業結構趨同、缺乏分工合作、重複發展、惡性競爭的根源。市場競爭最根本的是資源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競爭,一個地區不可能所有產業都同樣具有競爭優勢,特別是縣域經濟規模相對較小,資源比較有限,在主導產業的選擇中更應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幾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瞄準市場,創建特色品牌,使有限的資源在相對狹小的空間裏發揮最大作用;再圍繞主導產業形成產業鏈,進而培育主導產業集群,以此支撐整個縣域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

產業協同發展原則。這可以從兩個方麵去理解:第一,從縣域經濟係統內部來看,主導產業將通過前向、後向和旁側關聯,依次遞階影響,形成波及效應,一個產業的發展會導致其他多個產業的發展,從而發揮其對整個縣域經濟的驅動輪作用。第二,從大區域經濟係統來看產業的地區專業化分工有其基本格局產業結構調整有其基本方向,如果一縣域僅僅考慮自身要素條件和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選出的主導產業也往往是孤立的,也是落後的,並致使欠發達縣域永遠無法在今後的發展中趕超先進縣域因此,縣域在選擇和培育主導產業時,既要從現實的縣域產業潛能和技術關聯度出發,又要遵循大區域的產業導向原則這樣才能使選出的主導產業能夠在協調地嵌入大區域產業鏈的基礎上實現不斷升級。

動態比較優勢原則。縣域主導產業必須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它是一個動態概念,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在永恒的社會生產中是一個有規律而又永不斷裂的產業運動過程。必須使選出的主導產業能夠在適應經濟發展與市場變化上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能不斷按縣域新的比較優勢組織生產活動,及時地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具有永續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後勁。因此,既要從當前縣域的要素條件和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出發,選出符合現實經濟優勢的主導產業,又要分析縣域潛在的發展優勢,積極培育潛在的主導產業,使其充當未來縣域經濟增長的主角。

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的原則 縣域經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區域經濟,在當前城鄉二元結構顯著的情況下,縣域主導產業必須肩負起改造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任,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切入點。一方麵,它傳統應通過技術經濟聯係,為傳統農業部門注入現代化的生產要素,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科技貢獻率和土地產出率,加快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係;另一方麵,主導產業及其產業鏈上的其他產業還要把要素集聚和人口集聚結合起來,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為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和處於隱性失業狀態的農村勞動力擴大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因此,縣域特別是欠發達縣域所選擇的主導產業應該盡可能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

作者簡介:劉寶珍,河北省滄州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