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生態文明教育目標體係應以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指導,以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為基礎,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要求,具備整體性、全麵性、實踐性、全民性。具體來說,應當進一步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製度化、法製化建設;加快綠色大學建設,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人才;大力推廣綠色社區、 生態社區,建設生態文明居住環境;倡導綠色公眾活動,引領生態文明生活方式。
中國的生態文明教育剛剛興起,其教育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實踐和積累。中國現階段的環境問題除了經濟增長等因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環境保護缺乏社會心理基礎,比較突出的表現是人們的環境意識普遍薄弱。環境意識是調節、引導和改變人們環境行為的內在原因。 因此,不論采用何種社會教育模式,其核心都應當注重大眾傳播,加強環保意識的宣傳。
三、塑造低碳社會環境
在如何發展中國低碳經濟的對策上,中國學者從各領域積極研究與踐行,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一些學者論證了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並提出了我國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政策措施,包括:節能優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設立碳基金,激勵低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確立國家碳交易機製。還有學者認為,中國需要在發展戰略、政策機製、技術創新等方麵,積極做好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準備,包括:堅持國家利益,正確評估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的義務和責任;重視低碳經濟發展,實現發展與減排的良性循環;積極構建政策機製,大力支持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構建“低碳經濟試點區”,探尋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應當以觀念更新、結構創新、科技創新、消費方式創新及管理創新全方位推進低碳經濟。
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和方法並非固定的,而是根據各國具體國情實事求是地實踐與總結出來的。 就中國發展現狀來說,既要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入手,轉變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也要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的全過程中尋求節能途徑,推廣節能技術;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農業、低碳工業、 低碳建築和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經濟的理念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
具體來說,還應當努力做好如下幾方麵工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產業,限製高碳產業的市場準入;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走有機、生態、高效農業的新路子;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開發低碳居住空間, 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係統; 植樹造林,生物固碳,遏製碳源,擴大碳彙。
隻有通過自我反思,才能達到思想自覺的崇高境界,這也正是科技之哲學能指導人類生存發展方向的根本動因。從知識經濟到低碳經濟,體現了人類在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中不斷地進步,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哲學觀,需要各國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共同改善人類的生態環境和生存環境,應對全球環境問題,達到全球生態和諧共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周媛.生態哲學視野下的中國低碳經濟【J】.科學發展觀研究,2010(4).
【2】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
【3】付允,馬永歡.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
作者簡介:郭洪啟(1987-),男,遼寧盤錦人,從事科學技術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