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1 問題的緣起(1 / 2)

眾多課題組的調研報告和筆者的調研表明:今日中國的私營企業,普遍采用家庭/家族擁有的形式,在企業內部的管理上廣泛存在著家族製管理。可以預料,家族企業將越來越多,其活動會日益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經濟現象。不僅私營企業普遍存在家族製管理,而且其他類型的企業,如:鄉鎮企業、集體企業、合夥企業、股份合作製企業、民營承包企業等也大量存在家族製或泛家族製管理。但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之前,學界對這一重要的企業形態和經濟現象卻長期未給予應有的關注。

從世界範圍看,家族企業是主要的企業形式之一。據克林·蓋爾西克等(KELINE。GERSICK)的研究,最保守的估計也認為由家庭所有或經營的企業在全世界企業中占65%~80%之間。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經營。家族企業創造了美國生產總值的一半,雇傭的勞動力也占一半。在歐洲,家庭公司支配著中小規模的公司,並在一些國家裏占較大公司的大多數。在亞洲各國,家庭公司大都居主導地位。在拉美,由家族建立和控製的大型企業在絕大多數產業部門中都占主導地位。

與家族企業普遍存在相對應的一個反差是:學界對家族企業的研究卻相當缺乏。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PETERF。DRUCKER)指出:大部分企業——包括美國的和所有其他發達國家的——都是由家族控製和管理的。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有關管理的書籍和課程卻幾乎完全是針對公共的和專業管理的企業——它們難得提到家族經營的企業。】由此可見,很長時間,家族企業的研究,不被人們看成是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課題,幾乎被人們忽略了,或者沒有進入學界主流的視野。

這種狀況在我國顯得更為明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倡導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誰也沒有提倡發展家族企業和采用家族製方法來管理企業,誰也沒想到家族企業會大量出現。然而,家族企業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長期忽視對家族企業的研究,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界的一大缺陷。隻是在近幾年,學界才開始重視家族企業問題,並引發一些爭論。但是,如何認識家族企業?家族企業如何成長?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組織演變的條件、路徑是什麼?顯然,這些問題尚未得到深入探討。

隨著調研和文獻涉獵的增多,促使自己把視野從個別地區擴展到更大範圍,特別感興趣的是海外華人企業的發展、日本企業的特征和美國企業演變史,由此觸發了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在現代人的印象中,家族企業是一種落後的企業形式,用家族的規則來管理企業也是一種落伍的管理方法。但是,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家族企業都大量頑強地生存和發展著。

近代以來,我國家族企業已有一定的發展。隨後,由於外敵的入侵和政治革命的因素,家庭、家族、家文化、家族企業受到強烈衝擊。改革開放前,我國內地的家族企業已絕跡。促使人們逐漸重視家族企業研究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20世紀90年代以來,港澳台及分布在東南亞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華商企業及其經濟成就特別令世人刮目。約翰·奈斯比特(JOHNNAISBITT,1996)曾有點誇張地說,世界華人經濟對日本的經濟地位大有取代之勢,華人企業家團體“把亞洲經濟推向巔峰”,“並逐漸侵蝕著西方經濟領域”。雖然海外華人所處的環境並不相同,“他們卻都一樣地發展並保持了一種特殊的企業組織形式——家族企業”,有時從表麵上看,海外華人的新的跨國集團和其他企業完全一樣,比如,按公司方式組建,有董事會和公司科層組織。但他們的運行方式和世界經濟中任何東西都完全不同,描述他們的最好方式也許是把他們當作一起營運操作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