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闡述了認知偏差、心理因素、情緒等是如何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的,並結合行為金融學理論對投資者行為模式進行了探討,然後進入本書的主體部分——中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交易行為的實證分析。
本書就是以行為金融學理論為指導,利用中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在二級市場的交易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發現中國個體投資者單體和群體交易行為特征,並探討其理性程度。本書首先實證分析了投資者單體行為,包括表征認知偏差的股票曆史收益率對投資者買、賣、持有決策的影響、反映投資者價值評價的“處置效應”和“愉悅整合效應”;然後用“羊群效應”指標對投資者的群體行為進行了分析;本書最後實證分析了投資策略及其績效,來探討投資者決策的理性程度。本書得出以下主要結論和創新點:
(1)實證分析表明,中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受啟發式和框架依賴認知偏差的影響。基於啟發式認知偏差,曆史收益率對中國個體投資者決策的影響存在時間的遞減性,交易當日的股票收益率對投資者決策的影響最大,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收益率對投資者決策的影響逐步降低,在一個月後基本不產生影響。在賣出-持有決策中,股票價格變動幅度越大,投資者越可能賣出持有的股票,正的股票收益率對賣出決策影響程度大於負的股票收益率;在賣出-買入交易決策中,負的股票收益率對投資者賣出決策的影響要大於正的股票收益率。負的股票收益率影響投資者決策的期間要比正的股票收益率長。基於框架依賴偏差,股票價格信息的表現形式影響投資者的股票買賣決策,在股票價格走勢(連續上漲或下跌)形式下,投資者預期股價逆轉的概率要小於股票收益(曆史收益率)形式。市場態勢影響投資者的認知偏差程度,上漲行情中股票收益率對投資者賣出決策的影響大於下跌行情;無論是相對於持有還是買入股票決策,與下跌行情相比,在上漲行情中投資者更願意賣出價格下跌的股票。
(2)中國股市個體投資者交易行為表現出顯著的“處置效應”和“愉悅整合效應”。投資者的“處置效應”與市場態勢相關,在上漲行情中投資者一般表現出“處置效應”,在下跌行情中則呈現“反處置效應”現象,這可能是由於市場態勢通過影響投資者價值函數的參考點而改變投資者心理計量的盈虧股票相對數量所致;投資者的處置效應還隨著其投資股票盈虧程度的增大逐步減弱,並最終出現“反處置效應”現象,這表明當盈虧程度足夠大時,投資者對損失與收益的風險偏好可能會發生改變。投資者存在“愉悅整合效應”表明,他們會通過合並虧損分割盈利的方式實現心理效用的提高,具體表現為集中賣出虧損股票並分次賣出盈利股票的行為偏好,在上漲行情中投資者集中賣出虧損股票、分割賣出盈利股票的交易特征不明顯,而在下跌行情中,投資者比整體樣本區間更顯著地表現出集中賣出虧損股票、分次賣出盈利股票的交易行為特征。
(3)中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呈現出非常顯著的羊群行為,並且賣方羊群行為強於買方羊群行為。投資者在各年內、各月都表現出強烈的羊群行為,並且都是賣方羊群行為強於買方羊群行為,這說明投資者的羊群行為源於其內在的心理因素。同時,投資者羊群行為還受股票漲跌的影響,交易當天股票上漲時,投資者表現出更強的行為,投資者買方羊群行為在交易當天股票下跌時大於上漲時,而賣方羊群行為則相反。
(4)中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總體上表現出較為顯著的動量投資策略。投資者在上漲行情中更可能采用動量投資策略的;對於不同股本規模的股票,投資者會采用不同的投資策略,對於小規模股票,投資者更可能采用反向投資策略,隨著股票規模的增大,投資者采用動量投資策略的概率也隨之增大。在我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采取動量投資策略有可能獲取較高的市場收益,但是由於他們頻繁的交易,不能獲取股價變動所帶來的利潤,並且在剔除市場態勢的影響後,投資者表現出很差的預測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中國個體投資者的投資策略並不是其理性決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