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行為通過影響資產定價而影響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傳統金融理論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設下研究證券市場投資者的行為不同,行為金融理論在心理學、決策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究了投資者的有限理性行為。行為金融學理論突破了傳統金融理論預期效用最大化和有效市場的研究範式,從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心理出發,重新審視主宰金融市場的人為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從而有效地解釋了眾多的市場“異象”。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決策是投資者的一種心理上計量風險與收益的過程,容易受到投資者心理特征的影響。投資者除了受人們固有的認知偏差影響外,還經常受到情感、心情、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投資者對風險的態度是易變的,對於效應的感受存在時間差異性,他們並非追求最優決策,而是追求滿意的決策結果。

中國股票市場屬於新興的股票市場,在政府監管、市場微觀結構、股權結構及投資者構成等方麵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通過對中國股票市場構成主體的個體投資者行為特征的研究,對豐富、驗證行為金融理論,對於中國股票市場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基於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框架,首先對影響投資者決策的心理因素進行探討,並用行為金融學的有關理論進一步解釋投資者決策行為模式;然後以行為金融理論為指導,利用中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在二級市場的交易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發現中國個體投資者單體和群體交易行為特征,並探討其理性程度。本書得出以下主要結論和創新點:

中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受啟發式和框架依賴認知偏差的顯著影響。基於啟發式認知偏差,曆史收益率對中國個體投資者決策的影響存在時間的遞減性,交易當日的股票收益率對投資者決策的影響最大,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收益率對投資者決策的影響逐步降低,在一個月後基本上不產生影響。在賣出-持有決策中,股票價格變動幅度越大,投資者越可能賣出持有的股票,正的股票收益率對賣出決策影響程度大於負的股票收益率。在賣出-買入交易決策中,負的股票收益率對投資者賣出決策的影響要大於正的股票收益率,負的股票收益率影響投資者決策的期間要比正的股票收益率長。基於框架依賴偏差,股票價格信息的表現形式影響投資者的買賣決策,在股票價格走勢(連續上漲或下跌)形式下,投資者預期股價逆轉的概率要小於股票收益(曆史收益率)形式。市場態勢影響投資者的認知偏差程度,上漲行情中股票收益率對投資者賣出決策的影響大於下跌行情;無論是相對於持有還是買入股票決策,與下跌行情相比,在上漲行情中投資者更願意賣出價格下跌的股票。

中國股市個體投資者交易行為表現出顯著的“處置效應”和“愉悅整合(hedonic edit)Hedonic edit這個詞語最初由本書作者譯為“享樂編輯”(《南方金融》2007年第9期)。責任編輯在通讀全書時發現“享樂編輯”這一術語顯然在相應的上下文中難以理解,因此經查閱相關資料和原文詞典,並且與總編輯及作者反複探討後,最終確立了“愉悅整合”這一名稱。——編者注效應”。投資者的“處置效應”與市場態勢相關,在上漲行情中投資者一般表現出處置效應,在下跌行情中則呈現“反處置效應”現象,這是由於市場態勢使投資者價值函數的參考點發生了變動,從而改變投資者心理計量的盈虧股票相對數量所致;投資者的“處置效應”還隨著其投資股票盈虧程度的增大逐步減弱,並最終出現“反處置效應”現象,這表明當盈虧程度足夠大時,投資者對損失與收益的風險偏好可能會發生改變。投資者存在“愉悅整合效應”表明,他們會通過合並虧損分割盈利的方式實現心理效用的提高,具體表現為:集中賣出虧損股票以減少心理打擊次數或分次賣出盈利股票以提高心理愉悅程度的行為偏好,在上漲行情中投資者集中賣出虧損股票、分割賣出盈利股票的交易特征不明顯,而在下跌行情中,投資者比整體樣本區間更顯著地表現出集中賣出虧損股票、分次賣出盈利股票的交易行為特征。

中國股票市場個體投資者呈現出非常顯著的羊群行為,並且賣方羊群行為強於買方羊群行為。投資者在各年、各月內都表現出強烈的羊群行為,並且都是賣方羊群行為強於買方羊群行為,這說明投資者的羊群行為源於其內在的心理因素。同時,投資者羊群行為還受股票漲跌的影響,交易當天股票上漲時投資者羊群行為大於下跌時;投資者買方羊群行為在交易當天股票下跌時大於上漲時,而賣方羊群行為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