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文學的話語蘊藉性質(2 / 2)

二、《平凡的世界》中所體現的話語蘊藉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著名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間的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曆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下麵,我就對《平凡的世界》的一些優美的語言做一些簡要的分析。

“這是人生的一個火山活躍時期,熔岩奔突,熾流橫溢,在每一個感情的縫隙中,隨時都可能噝噝地冒煙和噴火”“青春的激流打起的第一個浪頭在內心漸漸平複了”。作者將失戀時期比作一座隨時可能會迸發的活火山,熔岩奔突、熾流橫溢,把失戀者的痛苦及其當時的心理活動通過火山表現的淋漓盡致。前文講孫少平剛在學校喜歡郝紅梅,結果郝紅梅因為少平家沒錢,而選擇和顧養民在一起,對於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來說,沒有比看見自己喜歡的人和別人在一起更為生氣的事了,於是,他跑到河邊上盡情的發泄著心中的不滿。這樣的心情幾乎在每個青少年或多或少都曾經發生過,作者讓讀者和主人公達到心靈上的契合,讓小說更加的真實,拉近了小說與讀者的距離。

“一個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國家和世界目前發生了些什麼事,這是很可悲的……”這句話值得我們當今大學生的深思。隨著通訊工具、網絡的進一步發展,了解一些國家和世界的大事更為方便。但現在很多大學生利用它們來玩遊戲、看電影、聊天……但不會主動關心國家大事:十八大的順利召開及閉幕、中共委員的換屆、航空母艦成功飛天等等。有的人隻了解了一點點皮毛,更有甚者可能根本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讀到這句話,我們就應該深刻反思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青年人不是國家的未來嗎?連基本的國家大事都不關心,又怎麼去建設我們的祖國,怎麼去和世界其他強國競爭。

以上分析表明,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隻能以話語蘊藉這一特定形態表現出來,都隻能蘊含在話語的含蓄或含混的意義空間中,無法離開這種話語蘊藉而獨立存在。因此概括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上述隻是對《平凡的世界》很多優美句子分析當中的一小部分,通過此次分析,既使我重新審視作品,重新認識了作品,還使我對文學話語蘊藉有了更進一步理解,以便於之後運用於以後其他文學作品鑒賞之中。

參考文獻:

[1]潘國好.文學話語蘊藉屬性解讀.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8(1)

[2]路遙.平凡的世界普及版.北京十月出版社,2011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王誌彬.文心雕龍(譯注).中華書局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翟桃(1992—),女,漢族,四川遂寧人,湖北長江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