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紀伯倫英語文學的“聖經文體”(2 / 2)

二、紀伯倫聖經文體創作的原因

紀伯倫之所以選擇聖經文體進行創作,主要基於兩點原因,其一是因為“聖經是用英語寫的敘利亞文學”。其二是因為聖經文體體現了“絕對”。前者表現了紀伯倫在英語文學創作中融構東西方文化的自覺意識,後者體現了紀伯倫對東西方二元對立觀念的超越。

首先,聖經文體體現了紀伯倫在英語文學創作中融構東西方文化的理性自覺。這主要表現在現實層麵和文化隱喻層麵。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紀伯倫對自己早期民族主義思想的超越。因此,紀伯倫在文學創作中尋找的“絕對”,是從超越東西方文化、對人類存在具有普適意義這一點來說的。就此來講,紀伯倫對聖經文體的采用,是在形式上對生命“神聖”主題的呼應。另外,聖經文體本身所具有的“聖化”色彩,也與紀伯倫的重建生命神聖主題相對應。聖經文體的‘聖化”尤其表現在十九世紀末直至二十世紀上半葉英語世界所普遍使用的《欽定聖經文本》中,這一版本雖然產生在:十七世紀詹姆士王在位期間,但其文體風格並不完全屬於十七世紀。該版本的語言有意識地古體化和拉丁化,以達到使文本受到尊崇的權威地位。這樣,通過聖經文體的采用,紀伯倫表達了超越東西方、對重建神聖的人類普遍生命存在的關注。由此,紀伯倫文學創作中的主題,也由早期的東方書寫,轉變為具有普世意義的生命書寫。

三、結束語

作為紀伯倫一生的巔峰之作,《先知》目前的譯文已多達五十幾種語言,躋身世界經典名著之列。紀伯倫寬容曠達平和的人生態度啟發人們用仁愛看待人生,無數的讀者將《先知》奉為精神“聖經”,哲學家認為它是哲學,詩人稱它為詩,青年人用來指導人生,老年人從中找到了相同的人生體味。近一個世紀以來,《先知》的發行量能達到如此之巨,在於它超越了時空、國界的限製,體現了人類共同的情感,滿足了不同心靈的不同需求;它優美輕柔的詩句,富有哲思的觀點給困頓彷徨中的人以希冀和鼓舞。阿拉伯著名文學評論家努埃曼把它稱作“常青樹”,說它“深深紮根於人類生活的土壤裏,隻要人類活著,這株大樹就活著”,這就是《先知》久盛不衰的魅力和原因所在吧。紀伯倫英語文學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聖經文體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文體之一。

參考文獻:

[1]郭傑.紀伯倫文學創作藝術[D].天津師範大學,2008(06)

[2]曹順慶,張德明.紀伯倫英語文學“聖經文體”的分析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03(05)

[3]劉峰.淺析二十世紀初經濟大蕭條時期的聖經文體的藝術風格[J].藝術探索,2006(01)

[4]成九方.淺析紀伯倫英語文學聖經文體的創作特點與時代背景[J].外國文學研究,2009(03)

作者簡介:

謝聰(1992.11—),女,江蘇江陰人,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級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