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司馬遷的英雄觀淺析(2 / 2)

二、英雄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夏敏在論文中寫道:“整部《史記》人物傳記彌漫著強烈鮮明的悲劇氣氛,洋溢著崇高壯麗的悲劇精神。司馬遷以悲劇性人物和情節作為表現中心,浸透了他作為史學家對曆史、生活的體驗、感受、理解、思考。”以項羽為例,張留森在他的文章中寫道:“司馬遷在塑造項羽這一形象時,是把他放在秦末廣大農民反抗暴政的大起義的曆史背景上進行的,是把他當做反抗暴政的英雄來刻畫的。”

(二)自身原因

王濤認為,以藺相如為代表的磨難英雄“在正義、理想、事業與個人的安危發生衝突時,毫不猶豫地以凜然的正氣,不屈不撓地捍衛了前者……無論道路多麼曲折,他們都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張軍軍在他的《盈虛之道論雄傑》中指出:“司馬遷描寫出身於楚國貴族的項羽,少年時就有雄心壯誌,當見到秦始皇鹵薄儀仗的氣勢,語出驚人,“彼可取而代也”。陳涉起義後,即乘勢響應。而項粱戰死沙場,義軍受挫之際,項羽能鼎力重任,誅殺阻撓救趙的主帥宋義,率部大破秦軍,氣勢如虹,勇冠三軍成霸氣。”雖然其有功,但是其性格上的弱點還是不可避免。陳曦在文章中說道:“司馬遷並沒有因為對項羽的喜愛就回避對其失敗命運的思考,比如借韓信之口指出項羽的“不能任屬賢將”、“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等:借劉邦之口比較劉、項二人的長短,“此三者(指張良、韓信、蕭何),皆人傑也,無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禽也。”這些分析基本上能夠較為客觀地揭示出項羽失敗的某些原因,凸顯了項羽思想性格的某些弱點。”對於李廣,龐政樑、曹亮亮在《司馬遷筆下的霍去病》一文中提到“李廣作戰時身先士卒,奮勇殺敵,與將士共生死……太史公頌揚了一代名將愛兵如子的美德,李廣形象愈現高大。”劉蘊之在對比後《衛將軍驃騎列傳》說:“倘若對照《李將軍列傳》篇末的論讚來看,司馬遷重視做人品格的傾向,就更顯得突出。”

參考文獻:

[1]侯計先.司馬遷與他筆下的悲劇英雄——讀《項羽本紀》和《李將軍列傳》,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2)

[2]馨語.本色英雄與英雄本色——《項羽本紀》與司馬遷的英雄觀,神州,2011(07)

[4]淩稚隆.史記評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郭帆(1991—),男,湖北荊州人,長江大學文學院10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