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交互化
紙質媒體的新聞客戶端應從用戶角度出發,不斷豐富互動形式,努力實現交互化,注重用戶參與度,提升全媒體平台的互動能力。iWeekly為提升用戶參與度,采用多點觸控技術,操作靈活便。頁麵上還有各種互動暗藏設置、小鏈接及“彩蛋式”補充閱讀。用戶可以通過滾屏、切換等方式,進行快速切換等操作。在專題《海灘製造》中,滑動右側時間軸可以看到1973年至2010年海灘的明顯變化。此外,搖一搖iPhone還會彈出小遊戲供用戶娛樂。考慮到用戶上網會產生流量和費用,iWeekly還支持後台離線更新,既節省流量又節約時間。這樣從用戶角度出發,也顯得更加人性化。
3、個性化
該客戶端部分新聞專題采用偏年輕化和活潑的命名方式。比如一篇關於狂熱粉絲的專題,用“啊啊啊啊啊”作為題目,生動地傳達了粉絲見到偶像時的激動心情。其實,不管是手機還是平板電腦都是用戶個性的體現,移動客戶端也應考慮加強用戶的定製式編輯,比如通過用戶反饋及大數據分析用戶特征,有針對性地向用戶推送新聞資訊,滿足個性化需求。
(四)多媒體複合式傳播
iPad移動終端的屬性在實現跨媒體新聞製作上有更大優勢,極大地豐富了內容的呈現能力。以報紙的平板電腦應用為例,能夠“很好地將報紙的版麵語言、互聯網的特性以及iPad的介質特性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傳統報紙版麵語言的魅力,互聯網互動、超鏈接、多媒體的特性以及iPad輕盈、隨心所欲的特性”,因此一出現就引起了受眾和業界的熱切關注。
1、圖文並茂,以圖片為主
圖片具有表意功能,用戶對信息的解讀可以更加精準高效。主編熊小默表示,iWeekly致力於提供極致的視覺感受,把新聞變得更好看,並將其稱之為“新聞的美學”。iWeekly以圖片為主,清晰度高,畫質完美,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用戶從中獲得良好的視覺體驗。iWeekly還堅持趣味性的語言,精煉準確,努力擊中人心。
2、視聽合一
iWeekly運用視音頻形式,其多媒體視聽效果給用戶豐富的視聽覺體驗。在名為《海灘製造》專題中,可以聽見海浪的聲音。用戶還可以點擊觀看大型時裝發布會的視頻影像,這種影像化傳播給予用戶較強的現場感和情緒感染力。iWeekly還與法新社合作,並擁有獨家視頻發布權。
圖片、文字、視音頻等作為多元化傳播符號,豐富了報道方式,創造性地展現了媒體內容,不僅順應了媒介融合的趨勢,推動了跨媒體新聞製作,也使信息複合式立體化的呈現出來,給讀者以多元化的閱讀體驗。
3、可視化數據
視覺化的數據可以將信息化繁為簡。成功的可視化的美麗之處,既在於其藝術設計,也在於其通過對細節的優雅展示,能夠有效地產生對數據的洞察和新的理解。以《難民營裏的百萬富翁》為例,可視化的數據將達達布難民營的情況用可視化數據勾勒的清晰明了,用戶對難民人數、商戶數量及所創效益有迅速直觀的了解。可視化數據透過對比、示意和充滿想象力的圖案,使讀者在享受數據之美的同時,以最直觀的方式最快抓住統計結果的重點。
(五)極簡主義設計
1、頁麵新穎獨特、簡潔大氣
首頁背景圖片呈現動態效果,顯示出新媒體的技術與平台優勢。除首頁以外,具體板塊中的動態效果和特效也十分明顯。比如《TASTE OF THE SEA》采用幀記錄的拍攝手法,向讀者展示一道海鮮料理的製作過程,直觀形象,富有動感,呈現給讀者的是立體式閱讀體驗。頁麵底部是各欄目入口,剩餘則是一幅高分辨率的焦點圖,具有強烈的極簡主義風格。
2、板塊設置簡練
與一般電子書內容扁平式羅列的方式不同,iPad平台上的iWeekly一共設置了視野、新聞、專題、視覺、風尚、生活、娛樂、文化、專欄、ITV等幾大板塊,結構清晰簡練。
3、排版新穎,色彩亮麗
iWeekly以靚麗的圖片取勝,搭配以適當的文字,通過顏色調和、幾何形狀重組等,達到視覺上的美感與和諧。同時注意留白設計,減少頁麵的壓迫感,使整個頁麵清新幹淨、簡潔大方。
三、小結
iWeekly結合了新媒體優勢,不斷為用戶提供最新鮮的新聞資訊和各類信息。但因其定位和宗旨決定了iWeekly的內容多涉及國際新聞,視野也更偏國際化,對於國內新聞的報道比較少。且不支持夜間模式,緩存量也較大。因此,傳統媒體的移動客戶端的編輯與設計還要根據自身特點與定位來綜合考量,從業人員要形成全媒體思維,使應用更加地貼近受眾,更加順應當下的傳播規律,提升自身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