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舊製度與大革命(2 / 2)

(三)革命具有突然性

法國革命是一件長期工作的最後完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同樣也會倒塌,法國革命的業績是以突然方式完成了需要長時期才能一點一滴完成的事清。的確,革命的突然發生,其結果具有必然性,但發生的時間與方式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例如中國的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和滿清帝製終結就是最好的例證。

三、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啟示

舊製度最大的弊端是統治者的腐敗,隻是在舊製度末期的時代條件下,這種腐敗沒有帶來經濟的凋敝,相反卻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然而也正是這種繁榮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在《舊製度與大革命》一書中不難找到一些對現實中國特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一)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社會發展,樹立正確的穩定觀。經濟發展並不一定必然帶來社會穩定,快速的經濟發展往往會帶來急遽的社會不穩定。農民負擔減輕了,農村也不一定會穩定。人民收入增長了,社會也不一定穩定。要謀求社會穩定和諧僅僅靠發展經濟是不行的。托克維爾早已認識到這個道理,可惜的是,中國社會的發展卻沒有認識到這個規律,或者是忽視了這個規律,導致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背後仍然存在著貧富差距拉大、城鄉差別增大等問題。絕不可迷信“經濟發展才能解決問題”。發展並不必然能解決一切問題,關鍵是看要什麼樣的發展。過去強調的“發展就是硬道理”,實際上就是“把經濟搞上去是最大的政治”的等同,就是對物質增長和GDP的盲目崇拜,這有其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這隻能是階段性的。至少是“讓先富帶動後富,實現共同富裕”。再次,是實現社會全麵的發展,包括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全麵的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二)必須讓各階級階層共享社會發展果實、共同富裕,從而實現各階級階層和睦相處,為建立和諧社會奠定階級階層基礎和諧社會在人與人即社會層麵上應該表現階級階層間的和睦相處,沒有這種和睦相處就不能稱為和諧社會,否則就是社會動蕩或革命。無論是過去講階級還是現在講階層,不可回避的是:階級與階層間的矛盾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如何把這種矛盾衝突控製在社會即各階級階層都能承受的水平上。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西方政治學理論都認為,階級階層間衝突和矛盾的根源主要是經濟利益衝突,而經濟利益衝突主要是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過大。“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公”都從一定程度體現了這個規律。要采取轉移支付等手段加大幫扶力度,重視解決快速城市化進程下城市平民和農村農民邊緣化的問題,加快農村發展,並引導低收入階層拋棄“仇富”心理。同時要推進階級階層間正常合理的流動重組,促進互信互助和階級階層間的包容。

參考文獻:

[1][法]托克維爾,舊製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商務印館,1997

[2]李宏圖.從貴族的自由到民主的自由[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2

[3]黃豔紅.“自由”的喪失和平等的起源[J].衡陽市師範學院學報,2006,(8)

[4]圖泉明等.托克維爾.民主的政治科學,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