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課堂教學的另一種美感(2 / 2)

其次,要讓學生聽覺上舒服。一方麵是老師一定要講普通話,切忌方言。發音要標準規範,語調要柔和響亮,配合著神采飛揚的表情。講課時的聲與調都應該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用你的聲音把你的學生彙集起來。另一方麵,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豐富,有趣味有幽默感,忌諱生澀無趣。試想,老師的語言飽滿豐富,行雲流水,亦莊亦諧,學生肯定是喜歡接受你的說教與知識的灌輸了。相反,難懂的方言會喪失學生的學習興趣,枯澀呆板的語言會讓學生眼望窗外。

第三,要讓學生心理上感覺舒服。讓學生心理上感覺舒服的老師一定是一個溫和的待人平等的老師。所以老師要善於和學生溝通,要懂得尊重學生,要懂得教育與心理學。老師不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用技巧與方法,讓學生聽你的課如沐春風,欣然有興趣地接受你所教授的課程。正如著名學者布魯納所言:學習的最好激勵,乃是對所學內容的興趣。給學生提問題時,也要有針對性,注意維護學生的公眾形象,教育家康托爾說,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加重要。學生感覺被尊重了,那麼他一定是舒服的。讓學生心理上感覺舒服的老師還一定是一個學識淵博的老師。我最欣賞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科的一句話: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所以。作為老師,應該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學識上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相反,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我為師的老師一定讓學生退避三舍,胸無點墨裝腔作勢的老師更會使學生懷疑自己進錯了校門。

總之,一堂“舒服”的課應該是賞心悅目的,應該是一個教師教學成功的極致。

教育過程是一個普通又特殊的認識過程,課堂教學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與教師雙方麵的。兩者相通兩情相悅,樂在其中。因此“舒服”的一節課應該是雙方共同的享受。老師努力讓學生感覺“舒服”,學生的情緒和表現也一樣影響到教師,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有時,老師也不得不在不舒服的感覺中去完成任務,這個也很正常,但那是不成功的對付,是失敗的教學行為。

教育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摸索最佳的教育途徑與效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總結。